3.坦克集团军战斗运用原则(8 / 10)
中,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进攻地带宽约200公里,其突击集团的行动正面约100公里。经验表明,坦克集团军第一梯队编2个军(约5个旅)时,最理想的方案是,集团军在战役纵深20-25公里宽的地带内行动。此时坦克的平均密度为每公里10-15辆(集团军第二梯队不算在内),炮兵为每公里20-25门火炮,这可以保障突破敌人的中间防御地区。此外,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充分保证实施机动,并为指挥和建立后勤保障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更宽的地带内进攻时,主要的困难是,不便于保持不间断的指挥和组织前送、后送,也不便于在战役上调动或在某一方向上集中兵力和兵器。
进攻的纵深和速度
大战期间,坦克集团军进攻的纵深:1943年120-200公里(别尔哥罗德一哈尔科夫战役中的近卫坦克第1和第5集团军―120-150公里,解放乌克兰第聂伯河东岸地区时的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一一200公里,基辅战役时为120公里),1944年200-400公里(乌曼一保托山内战役中的坦克第2集团军―约250公里,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和坦克第6集团军二一30.公里;利沃夫一桑多米尔战役中的近卫坦克第1、第3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团军―330-400公里);19朽年约500公里或以上,例如维斯瓦一奥得河战役中的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且战且进,进攻纵深达600公里,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达700公里,实际上持续进行了若干个集团军战役。远东战役的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的前进纵深达820公里。
根据40个战役的经验,坦克集团军前进的平均纵深为320公里。坦克集团军在战争年代进攻纵深的不断加大,是许多因素促成的,而首先是因为方面军和集团军战斗能力的提高,实施战役的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苏联军人战斗技能的提高。实施大纵深的进攻,要求正确指挥军队,组织不间断的物资技术保障,并要求全体人员付出最大的努力。坦克集团军在进攻战役中的战斗运用特点之一是力争达到进攻的高速度,因为这将决定方面军战役的进展速度和是否能达到战役的最终目的。如能达到进攻的高速度,就可以先敌行动,在战役过程中达成突击的突然性,保持主动性,各个歼灭敌人,并使敌不能采取有效的对抗措施。
对大战期间坦克集团军的40个战役分析表明,一次战役中进攻的平均速度为每昼夜3-5公里(奥廖尔战役)至25-45公里(雅西一基什尼奥夫战役、维斯瓦一奥得河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