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指挥所和通信联络的组织(2 / 4)
宫编进了作战组。在作战组里还专门组成了通信设备组,配备有大功率的电台,而且很大一部分的电合是安装在高通行力的车辆上的。因此,曾试验建立能以较少人员指挥部队的机动力更强的指挥所。距集团军指挥所15-40公里的指挥第二梯队包括后勤部、坦克装甲车辆修理和供应部的各处,军务和伤亡统计处,干部处,以及炮兵供应处等单位。该梯队通常由集团军后勤部长领导。给指挥所分配无线电通信器材时,一般注意保障指挥的稳定性。集团军指挥所配备的电合最多(在战争的不同时期分别为15-25部),这样可以保障指挥所构成15-17个无线电通信网和4-7个无线电专向通信网路。这样可以满足无线电通信渠道的需要,并保障30600公里的通信距离。
集团军作战组内的电台(3-6部)主要是中等功率的电台,可保障15-30公里的通信联络,并可以按2-5个无线电通信网和1-3个专向通信网路组织通信联络,也就是说,可以与集团军第一梯队军组织通信联络。指挥第二梯队里有1部大功率电台,可保障在600公里距离内与方而军和集团军指挥所联系。该梯队另有2-4部中等功率的电台,可保障1-2个网路的通信联络。在1943年诸战役的准备阶段,没有拟制指挥所转移计划。在进攻过程中,指挥所根据司令员(参谋长)的决心转移。这种作法不利于构筑指挥所的新地域。结果是,转移的路线常常是没有经过准备、没有经过侦察的,有时从整个情况上看,转移时机也是不利的。从1944年开始,由集团军司令部拟制指挥所按地区和进攻方向转移的要图。涉及到组织转移的主要问题包括在进攻前夕下达的特别指示里。指示要求,预先采取在新地域构筑指挥所的措施,作好通信联络的准备,协调好上级和下级司令部的转移,在转移期间保障指挥所与上级和下级司令部与顺畅的通信联络。坦克集团军通信联络的组织决定于战役条件,即战役的目的、战役规模、执行任务的程序、集团军的战斗编成、加强兵力、战役布势以及其它因素。在1943年坦克集团军的初期进攻战役(如奥廖尔战役等)中,前进速度平均每昼夜3-5公里,最大8-20公里的条件下,由于无线电通信器材有限,有线通信便成了集团军指挥的主要手段。无线电通信只能按通信网路来组织。广泛采用了运动通信工具,而且这些工具也只能沿轴线和环形路线使用。但是,自1943年开始,进攻速度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重新考虑通信工具的使用原则,主要是需要综合使用通信工具。在整个战役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