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3 / 18)
予“优秀校外辅导员”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
家庭主要成员情况:父母早逝,无兄弟姐妹……
就成绩而言,一般,各种荣誉称号也不算特别突出。这个基础,即使能够参加选拔考核,估计也很悬。但韩陌阡重视的是这个人的文化程度和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初中,这在韩陌阡目前浏览过的那些资料里,尚属首例,把尖子当到军区一级,就很少有初中生出现了,一方面是各级把关,另一方面,相当的高中生对于炮兵指挥中的对数函数计算都感到吃力,文革期间的初中生基本上没学过高次方的函数,两眼抹黑。但是蔡德罕却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地杀一路杀了过来,可见是有些身手的,至少毅力和勤奋可嘉。再有,这个人一无所有,穷得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姐妹兄弟一个不剩,只落下一个“蔡德罕”的名字顶在自己的头上,了无牵挂,想要人累赘都没有人累赘他,那他不好好当兵他还能干什么?
最让韩陌阡重视的是,这个人自幼就丧父丧母,这一点恰好命中了韩陌阡心中的一处薄弱环节。韩陌阡也是自幼就失去了父母,他的父亲是新中国一支石油勘探队的队长,在他出生之后不久,死于一次油井喷发。他的母亲则在他十二岁那年死于突如其来的全国性大面积饥馑。那时候韩陌阡刚刚考上初中,每天中午放学回家,锅里都有一碗碎米南瓜粥和一块棒子饼,每次韩陌阡都要问,妈妈吃了吗?妈妈每次都回答,妈妈吃了。韩陌阡那时候正在长身体,饭量极大,妈妈既然说吃了,他也就信以为真了,每次都把碎米粥和棒子饼吃个精光,连掉在桌上的渣子都用手划拉到一起倒进嘴里。后来终于有一天,放学回来,锅里没有了碎米粥和棒子饼,家里也没有了妈妈,妈妈被人送到医院去了,不久就死了。韩陌阡是跟着外公外婆长大的。为了少年时代贪吃的那点碎米粥和棒子饼,韩陌阡悔恨终身。
蔡德罕和韩陌阡纵使有千条万条不同,但自幼丧失父母这一条是完全可以画等号的。在城市长大的孤儿韩陌阡比别人更能理解一个农村孤儿的精神苦难,也更能深切地体会到这苦难对他的一生将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韩陌阡将那张薄薄的16开书写纸从头到尾又看了两遍,便将它放回到预备入选的那一堆表格里,他甚至产生一个念头,是不是可以向萧副司令报告,通过干部部门,对蔡德罕这样的初中生,在文化考试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关照。
韩陌阡最后打消了这个念头。他能帮蔡德罕做的,就是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