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9 / 16)
外负担差不多都是他带来的,既定的课程无一减免,他还要求,每个学员至少必须精读一至两本军事典籍著作,分带兵、将德、谋略、战术几个方面,每个月每人要写出一份心得体会,平时供学员自我交流或择优推荐发表,毕业时将作为军事理论修养成绩,载入档案。
抵触情绪不能不说没有,但情绪只能是情绪。虽然具体要求是韩副主任本人提出来的,但是这个要求很快就以大队教务部和政治部联合通知的形式下发到每个人的手上。
N-017的图书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七中队学员几乎每个人都来过,将所有书架里里外外地耕耘个透彻。
谭文韬也来了。谭文韬走进图书室,神色坦然自若。在经历了若干次反省之后,他认为他没有什么可以心虚的。别人能来借书,他就不能来啦?韩副主任明察秋毫,在轰轰烈烈的读书活动中,他没有理由不来,来是正常的,不来是不正常的,不来就是此地无银了。
七中队学员借的书都很冷僻,多是古典,但并非文学,而是各种兵书,有刘基的《百战奇略》,有揭喧的《兵经百篇》,有诸葛亮的《将苑》,而借得最多的,还是王鸣鹤的《登坛必究》,李筌的《太白阴经》和戚继光的《练兵实纪》,学员们自己能翻出来的就自己翻,翻不到的,就给楚兰留下目录。
楚兰这段日子工作量大大增加了。楚兰已经做好了计划,下星期要专门往市里跑,能买的买,买不到就到市图书室借。虽然自己也要考学,但是她不能耽搁七中队的需要。姚大队长、余政委和韩副主任都曾经在机关人员会议上强调过,学员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教导大队的机关不是领导机关,而是保障机关,所有人的工作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全心全意地服务于教学。以至于打扫卫生助民劳动这些原本是正常的工作,都落在了机关十分有限的官兵身上。
大家都很明白,所谓学员队,重点还是七中队,用个别人牢骚话说,七中队是国防干城祖国花朵嘛。
谭文韬专程赶来借书之前,多数学员都是空手而归,偶尔侥幸能找到的,除了《孙子兵法》和《吴子》,别的品种不多。谭文韬是对准要来借尉缭子《兵谈》的,找遍书架,没有。楚兰说:“你们七中队借书都借到公元前原始公社去了,看看你的同学给我开的清单,一股子出土文物的味道,好多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我到哪里找?只好进城求援了。”
谭文韬在书架的缝隙里钻来钻去,钻了几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