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特种训练”(3 / 5)
而宝山村就和那个村子有得一拼了。
村子里没有高科技,没有互联网,手机得站在房顶上才有信号,站在牛棚上都不行;电视只有华夏一台和泉县台,每次要看时,都得先在外面调整半小时挂着电视天线的电线杆。
但是李良却很享受这种宁静的感觉,在这里,一颗浮躁的心能变得沉静起来,这也许就是心如止水般的感受吧,李良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上山学艺的侠士,等待着下山以后仗剑江湖,在肃清天下后深藏功于名,抽身而退。
李良在这里每天要做的事情其实很有规律,早晨七点起来,先帮张军保把牛喂了,这点毋庸置疑,李良还没达到看着一个残疾人动手喂牛而自己无动于衷的地步。
话说李良就是在冰城时看到那些大冬天卧在地上的乞丐,也会随手扔下一块钱的。这并不是说李良多善良,而是在冰城公路大桥附近的乞丐们都太敬业了,无论冬夏无论寒暑,乞丐们都会在地上铺上棉被,然后躺在上面,一躺就是一天,这点李良自问肯定做不到,所有每次李良经过都会扔出一块钱,因为李良觉得这是他们劳动应得的。李良觉得如果自己干任何事情都像那个乞丐一样认真,何愁大事不成?
之后李良会和张军保就着风味特色大萝卜咸菜,吃几大碗玉米水饭,之后李良就会踏上一天的征途,上午要围着村子不断的跑圈,基本上到了每天上午十点,李良身上的衣服就会湿透。而随着李良规律生活的继续,村里的人再也不会对李良跑圈的行为感到震惊了,甚至会把李良跑圈的进程当做记时工作,“生物钟”的定义估计就是这么来的。
每天李良的吼声开始时,村民们就知道快中午了,可以休息会了。甚至村子里唯一的小学也对李良的吼声特别敏感,渴望放学的孩子们听到李良如同饿狼般的吼声时不但不捂上耳朵,还要欢呼一番,仿佛李良的吼声是天籁之音一般。
如果说上午的跑圈训练李良还能忍受的话,那么下午的练习简直忍无可忍。李良每天要在手脚上绑上特制的沙袋打拳踢腿,有时还要防守张军保的进攻,还是只能防守不能进攻的被动挨打型。这总是让李良想到窝囊无比的大清帝国,整天只能挨揍。
到了晚上,李良的唯一有意义工作出现了,每天要劈两个小时的大刀。张军保收藏有一把抗日战争时的大刀,重有2.5公斤,寻常人挥舞几下就会手臂酸软,可李良每天要做的却是带着沙袋劈砍两个小时,唯一的好处是可以为第二天的做饭准备好柴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