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路子·成材的密码(2 / 14)
表现出的能力就大不一样。能力的大小,还和用心程度有关。所谓术业有专攻,你只有用心去做,才能激发出你的创造力。人非圣贤,一个人再聪明,学历再高,他也有未涉足和未知的领域。你资质平平,学历不高,但你只要在某个领域用了心,你一样可以成为佼佼者。
啰嗦半天,就是想表达一个观点:人不学习不行,没有知识也不行。
刘邦打败项羽并不是偶然的,那四百余年的汉室基业得来并不轻松,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很复杂,但有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就是知识储备。
这里说的知识,并不单就那些书本而言。知识涵盖的范围是广阔的、深邃的,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经验积累、经历积淀,都属于知识的范畴。项羽和刘邦二人都没有什么学历,书本知识都不多,一个是不好好学,一个是没机会学。但刘邦却掌握了另外一门知识:社会学。相比之下,项羽在这方面就欠缺了很多。
【2.项羽是个什么样的学生】
项羽小时候读书,很快便对那些枯燥的文字心不在焉了,于是“学书不成,去学剑”,弃文从武,结果学剑“又不成”。文也不成武也不就,他的监护人项梁就生气了。项梁是项羽的叔父,项羽十岁那年父母亡故,自此便跟着叔父过活。面对叔父的震怒,项羽的一番解释是:“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学那么多课本知识没用,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武功再好,也是单打独斗,战场上派不上用场。要学我就学万人敌的兵法,学指挥打仗的能力。
从《史记》的这个记载中,我们对项羽在学生阶段的学习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它至少传递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第一,往好了说,项羽在学习上有激情。
不管学得怎样,学生时代的项羽,无论对文还是对武,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他最后还确定了自己最终的选学项目:万人敌。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选择的过程,但也是一个始终求知的过程。激情伴随,无言放弃,最多相当于现在大学生从文学系转到了体育系,最后选修了国防科技和现代化教育。
第二,往坏了说,项羽学习没有持久性。
这个不用多说,项羽对学习兴趣是有,激情也有,就是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他的兴趣总会发生转移。最后项羽要学万人敌,叔父项梁长舒一口气,以为他这次的专业终于固定下来,很高兴,就给他花钱请来先生授业,以期培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