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作风·隐忍与张扬(5 / 13)
邦“约法三章”的出台,就有了许多投机因素在里面。这个条文与其说是法律规定,还不如说是一句宣传的口号。你说他故意混淆视听也好,有意欺骗百姓也好,他能让百姓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他,接受他的治政理念,接受他将来在关中为王的事实,这无疑已经成功了。
老百姓不理解这“约法三章”的真正内涵,也不能全怪刘邦。既然是搞宣传,就要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还要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和煽动性,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效果。况且刘邦还得考虑一下受众者的自身条件吧,关中人口众多,所受教育肯定不一样,你照本宣科地说上一大通,底下听得云里雾里,那还不如不说。说简单点,一下子让百姓记住,让百姓接受,这才是刘邦想要的最终结果,别的都是瞎扯淡。要是将这三章内容印成册子发下去,或者办个班什么的,让老百姓去看去学习,还不一定能有这效果。政治主张就是要简单、直接、明了。在这方面,刘邦是没有错的。
事实往往就是这样,如今咱们读《史记》,可以慢慢悠悠加以分析,但当时的老百姓不会,不光老百姓,就是那些地位显赫、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会过多去想,反正现在政策是轻松了,再严厉它能严厉过秦始皇?对我有利、有好处就行了。
那么,刘邦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刘邦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笼络民心,争取老百姓支持,为他做关中王做政治和舆论上的努力。
其实不光“约法三章”,刘邦进关中后的一系列行为,无一不志在民心。比如对待秦王子婴。刘邦进军灞上,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场面沉闷而悲壮,刘邦手下的将士群情激奋,都说要杀掉子婴,刘邦说不,“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说怀王派我进关中,那是看到了我宽以待人的长处,现在人家投降了还要杀掉人家,以后谁还敢投降啊?不好。比如退出咸阳。刘邦入咸阳,看到美丽豪华的宫殿,他是想住下来的,打打杀杀这么久,也该停下来享受了,但他终究还是听了樊哙、张良的建议,“封财府库,还军灞上”。如此忍痛割爱,其实就是做给人们看的,它体现了一种姿态。
再比如谢绝犒赏。刘邦宣布“约法三章”之后,老百姓一下有了盼头,高兴之余,纷纷杀猪宰羊,以犒赏三军,这个刘邦也不让,大大方方地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我们粮食多得吃不完,就不劳乡亲们破费了,一副暴发户的神态和语气。你说这老百姓能不感动吗?于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