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才·被重视的快感 (1)(15 / 22)
羽有意见,毕竟还是受过项羽恩惠的,有矛盾也属于内部的矛盾。而投靠刘邦,就是性质问题了,还牵扯到人性和道德,很不好决断。而且当时刘邦刚刚败北,形势处于不利的地位,单从利益上讲,一切也都是未知数。刘邦手下不乏伶牙俐齿的说客,而且屡立奇功,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殊的人才。比如审食其,后来居然靠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国归顺,其能量可见一斑(当然这事后来让韩信给搅黄了,审食其为此还赔上了一条老命,不过这纯属意外,不是人家没本事)。这随何也不是吃素的,通过一番斗智斗勇,最终让黥布反戈。
随何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攻心,让黥布召见。随何到了淮南,黥布三天没召见他(可见黥布对这事确实犹豫),但也没有过分冷落,派太宰每天好吃好喝招呼他们。见不到黥布,你有什么本事也使不出来。于是随何便采取攻心战,对太宰说:大王三天不见我,肯定觉得我们现在处于下风,不过听听意见也无妨,我说得对,你们就听,觉得不对,可以把我们拉出去斩了,这样对楚国那边也有个交代,何乐而不为呢?既然一点坏处没有,又给黥布留了一个悬念,于是黥布便召见了他。
二是锁喉,抓住黥布的要害。黥布听命于项羽,却两次失职,先是项羽攻打齐地,向黥布征兵,黥布“称病不往”;随后刘邦攻入彭城,黥布“垂拱而观其孰胜”,未派一兵一卒,作壁上观。随何把这两件事一摆,便点到了黥布的死穴。项羽眼里是揉不进沙子的,对这种行为绝不能容忍。言外之意,项羽绝饶不了他,还不如趁早想出路。
三是利诱,让黥布看到好处。黥布不支持项羽,是对项羽有看法,但这并不等于就倾向于刘邦。如果没有相当的好处,黥布是不会冒此风险的。所以随何又说:“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淮南。”你归顺了汉王,汉王一定会封赏土地,到时候就不仅限于小小的淮南了(这本就是刘邦的许诺)。用封地的诱惑烫了黥布一下。
四是釜底抽薪,切断黥布的退路。黥布动了心,“阴许畔(叛)楚与汉,未敢泄也”,与随何悄悄达成君子协定,但依旧持观望态度。随何对这个结果自然不满意,因为这只能说明黥布有反楚联汉的意向,并无实质的行动。如果刘邦占上风,他可以归汉,如果刘邦失利,他还可以选择支持项羽。一切都还在镜子里。于是随何来了个釜底抽薪。当时项羽也派使者过来,让黥布出兵相助,随何直闯进去,对楚国使者说:“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