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才·被重视的快感 (1)(9 / 22)
项羽决策的地步,说明其建议显然是不称项羽心思的。
陈平也没把清项羽的脉。殷王反叛,项羽本身就很恼火,后来又出尔反尔,这气肯定不打一处来。所以,“将诛定殷者将吏”,或许只是项羽一时之气,最后未必会那么办。就像俩人吵架,对骂,一方对另一方说,我非弄死你不可,都是气话。再者,项羽对陈平一直不错,给他升了好几次官,先是平爵卿,后来是信武君,最后拜为都尉,说明项羽还是很重视陈平的。怎么能说处死就处死呢?结果陈平害怕,脚底下抹油,溜了。
第五,项羽并不觉得这两位是人才。这个很关键,如果项羽觉得他们是可用之才、可造之材,一定会想方设法留住他们的。
韩信给项羽出过主意,但都不合项羽的心思,还有点添乱,项羽没觉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所以他走,项羽自然也不会拦着。
对陈平,项羽开始是信任的,但陈平在殷王这件事上办得不利索。项羽本来是让陈平武力解决殷王,也好杀鸡给猴看,让其他诸侯老实点。结果陈平自作主张,劝降了殷王,而这个殷王本身就是个墙头草,谁来都投降,如此,陈平的功劳就大打折扣了。项羽其实从这件事上也把陈平看透了,既不按领导意图办事,还把事给办砸了,能说得上是人才吗!所以走就走吧,没什么可惜的。
好多人才都是这样被埋没的。项羽手下像韩信、陈平这样的人才还有没有?肯定有,只是不同的领导,对人才的发掘程度也不一样。韩信、陈平绝不是唯一的,他们也只是个偶然现象,只是比较特殊而已。
项羽对二位如此态度,那么他们到了刘邦那儿,刘邦又是什么态度呢?
前面说过,韩信最初去刘邦那里,也没受到重用,又不好意思再回到项羽处,于是伤心之余,想仗剑走天涯,打算彻底做一个独行侠,可以说对仕途基本上是绝望了。可以肯定,如果不是后来萧何大力举荐,韩信的才能便永远没有展示的机会了。其当年所受的胯下之辱,也不会成为隐忍、大度的代名词,而是窝囊废的定语了。
刘邦最初也没看出韩信的特别之处,可见人才这东西并不容易被发现。项羽当初没重用韩信,并不能就此判定项羽不识人。作为一个大将军,又要带兵,又要打仗,每天的事务很多,在统揽工作之余,对人事问题不能全面顾及。
不同的是,由于萧何的推荐,刘邦最后还是认可了韩信。但刘邦也并不打算重用韩信,而是想随便给他个将军干干。结果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