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信念·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1)(6 / 22)
鸿门宴之前,刘邦没想到项羽会成为自己的对手。在熊心彭城分兵时,项羽并不受重视,只被任命为宋义的次将,和刘邦都没在一个层次上,刘邦根本没想到有天项羽会成大气候。刘邦在函谷关布兵,一方面是怕诸侯分享他的胜利果实,另一方面也是没把其他诸侯放在眼里,包括项羽。后来听项伯说,项羽要对他动武,刘邦这才感到事态严重,意识到自己和项羽的实力还差得很远,所以他会害怕。
由此可见,刘邦当初那样极力讨好项伯,是有着长远考虑的,并不单单为了解决鸿门宴前夕的军事危机。那时的刘邦毕竟翅膀还没全硬,他不能和项羽抗衡,但在心里,他无疑已开始把项羽当作了一个最强的对手。而如果项羽身边有个自己的人,能时刻了解到项羽的动向,那他心里就会踏实很多。项伯无疑是这方面的最佳人选,何况他主动送上门来,刘邦怎能轻易错过这个好机会呢!
那么,刘邦当时有没有把握将项伯拉拢过来呢?有。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项伯和张良关系特殊。张良救过项伯的命,项伯知恩图报,不惜出卖项羽的军事机密,关系可谓不一般。有了这层关系,将项伯拉拢过来的可能性极大。
其次,刘邦下了血本。金钱是一方面,“厚遗项伯”和“金百溢,珠二斗”,不能说不起作用,但仅靠金钱是不够的,那样就太肤浅了。要想真正抓住人心,还得靠关系,靠一种亲密无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生死与共、生生相惜的特殊关系。这点对刘邦来说是小菜一碟,他很快便打开了突破口:和这位老哥哥攀亲戚,成为儿女亲家。如此,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加上张良的面子,肯定胜过项羽的亲情。
第三,刘邦让项伯感觉很舒坦。说项伯以后会和刘邦更亲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和刘邦是对等的,而和项羽不是。按辈分,项伯是项羽的长辈,项羽应该听他的,就是不完全听他的,最起码也要尊重他。而事实上,他是项羽的手下,要听命于项羽。一家人不一定不闹意见,这样的关系形式无论如何是让人不爽的。而和刘邦就不一样了,刘邦不但尊重他,对他以礼相待,哥长哥短的,而且还成了儿女亲家。在平等之中,还兼有一种被捧为上宾的感觉,这感觉来得自然,很舒服。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刘邦的两点处世哲学:利诱是可以战胜亲情的;更紧密的亲情关系会超越一般的亲情关系。由此两点,也可以得出刘邦最终的处事态度:他不相信亲情。据此,我们不难得出刘邦是在利用项伯的结论。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