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超越·生命的真谛 (1)(21 / 22)
兵败彭城,则更加凸显了刘邦的韧性。刘邦当时羽翼已丰,军队数量占据绝对优势。而且项羽正在与田荣交战,自顾不暇。无论从哪方面讲,刘邦对灭楚大计都充满了信心,结果却被项羽的三万人马冲击得稀里哗啦。刘邦大军溃散,最后被围困在睢水,要不是突起大风,刘邦小命肯定休矣。最后刘邦只带着十几骑仓皇逃到了荥阳,但刘邦逃到荥阳后,很快从关中得到供给,重整旗鼓,开始了与项羽长达两年多的艰苦对峙。
在荥阳拉锯战中,刘邦最初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但他始终没有在项羽强大的冲击力面前折服,而是用他同样坚强而有力的韧劲儿,不断消磨着项羽的冲击力,最后让项羽的冲劲儿消失殆尽。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围困荥阳,侵夺汉军的粮道,城中缺粮,一时陷入困境。刘邦想求和,欲以荥阳为界和项羽罢兵。项羽当时也“欲听之”,最后还是范增建议项羽不要放弃。项羽既然从彭城一路追到荥阳,又围城多时,还切断了汉军的粮道,马上看见胜利的曙光了,却想答应刘邦的求和要求,这无异于半途而废。诚然,人困马乏是个主要原因,但这毕竟是战争,谁坚持到最后谁才是胜利者。项羽显然在恒心和毅力上稍稍欠缺。
刘邦被困,处境堪忧,但他始终为胜利努力着,没有表现出丝毫消极的态度。最后是纪信假扮刘邦引开楚军的注意力,刘邦才“与数十骑出西门遁”,很糗很狼狈。刘邦逃回关中,带着军队再次回来和项羽对阵,这次他采取迂回战术,从南面进攻,又让彭越截击项羽的后路,但项羽的冲劲儿再次得到了体现,最后又将刘邦围困在了成皋。刘邦再次陷入绝境,于是和夏侯婴二人悄悄从成皋玉门出城,去修武借韩信的兵,回来继续和项羽对峙。可以说,刘邦在命运面前一直采取积极的态度,虽然处于劣势,但并没有气馁,韧性极强。
在广武对峙时,双方都很疲敝,项羽的供给出现了问题,于是将刘邦的父亲抬出来,威胁刘邦投降,还提出要与刘邦单独决斗,以解决这场拖得旷日持久的战争,表现得很急躁。战争有多种形式,也许项羽更习惯于破釜沉舟和三万人奔袭彭城的那种战争,短兵相接,酣畅淋漓。然而战争不光是那个样子,还有拉锯战、攻坚战,这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战事既要持久,就需要人有耐力和毅力。项羽如此表现,自是无心恋战,已没了当初的冲劲儿,在信心上也已大打折扣。
而刘邦则表现出极强的耐心和信心,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刘邦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