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铜尸把王启胜举了起来。(2 / 4)
矫的,一定就有王春生。申德旭一辈子混迹于官场,王鲲鹏告诉自己这段渊源,其中暗示的道理怎么会不懂。
王鲲鹏与张元天的这一场冥战,多年前就已经埋下了种子。张元天百年修为,道门中本领首屈一指,王鲲鹏年轻才俊,后来居上,在所有道士的眼中,道教中实在是找不到第三人。当然徐云风是王鲲鹏留下的后手,而且徐云风并没有王鲲鹏的胸怀大志,由于被梵天抹去了身份,谁也不知道他的存在,就无从谈起。
但是如果真的是天下所有的道士都与张元天作对,张元天一己之力,当然无法抵挡。同理,王鲲鹏也是一样的道理。
这个道理,当年王鲲鹏在七眼泉上就已经理解的十分透彻,几乎所有的道士,都不愿意在胜负未分的时候,表明立场。一旦争斗双方其中的一方露出败象,那么本来观望的道家势力,就会站到占尽优势的那一方。
败落的那一方就会被摧枯拉朽,永无反抗的道理。
道德经: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损有余而盈不足。人之道则不同,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家术士,从古至今,能真的遵从这句话的,能有几人?
除了自己身边铁了心跟随自己的寥寥数人,真正能够决定胜负的,就在一旁审时度势的那些观望着身上。
张元天当年就就是这么输的。因为当年所有的术士和道士,都已经知道张元天大势已去,出阴无望。私下已经被古赤萧震赫。因此张元天必败无疑。
王鲲鹏绝不想重蹈覆辙。白丹派炼丹鹿矫,王鲲鹏早已经透露出了消息,他算准了作为点传师的王春生经不住诱惑,一定会被鹿矫吸引过来。而纯阳派的门人,却不一定真的会过来。
原因就是王鲲鹏还不能有把握让他们明白,自己是有能力与张元天对抗的。
纯阳派就是在一旁观望的道教门人的典型心态。他们虽然对王春生有师门仇恨,但是也难免不忌惮张元天的势力。
但是他们现在来了。
王鲲鹏站立在旌旗之下,看着天权星位的明暗,慢慢的跪倒,现在他知道,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天下道教的认可。
王鲲鹏眼含泪水,心中激动,导致身体战栗。这是最艰难的一步,他用了无数的努力,终于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把胜负的天平朝着自己的渐渐倾斜。现在他和张元天之间的形势,到了一个关乎胜败的节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