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2 / 5)
在旁的李暄看着他们父子俩一同离席,皱起眉头。往常父亲若有事,都是跟他还有二弟商议,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李晔开始在这个家里占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了。其实外面还有些风言风语,说李晔并不是李家的嫡子,而是父亲从外面抱回来的。
若真是个野孩子,父亲为何还越发器重他?
李暄越想越不是滋味,也起身离席,向李绛的书房走去。他倒要听听看他们到底在说什么。
进了书房,李绛和李晔分别坐下来。李晔开门见山地说道:“父亲觉得,大理寺和刑部调查的结果,会是什么?”
这么多日悬而未决,其实大家心里都有数。
李绛沉吟了一下说道:“保得原本的官职大体是不可能的,也许是外放到地方,做个知州或者节度使吧。”
“那父亲为何还在等待?”李晔问道。
李绛一时没反应过来他的意思,先是不解地看着他,而后回过神来:“你的意思是要我亲自向圣人提出降职?不行。这不就等于承认了我与火袄教勾结,做了对不起江山社稷的事情?”
文官这辈子,最注重的就是清誉。哪怕停职罢官,也好过被史书记上一笔,被后世口诛笔伐。这是李绛坚守了多年的东西,轻易无法动摇。
李晔当然明白这些,他语重心长地说道:“父亲也看见了二兄的下场,您没有保二兄,也没有因二兄而投靠舒王,说明您知道一人与全族相比,根本微不足道。那么现在,同样的选择摆在您前面。若是您自请离开长安,总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如果留在长安,他们现在根本顾不上您。等到换了新君,一朝天子一朝臣,无论谁当皇帝,都没有当今天子跟您的情分了。”
这些日子,长安城表面平静,但又处处透露着不同寻常,李绛已经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可他仍然心存侥幸。人有时候就是会逃避现实,除非有人捅破了那层蒙在心上的窗户纸,否则一直都会用不同的理由来说服自己。
他看向窗外,沉默不语,神情却十分严峻。
“父亲应该知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您做宰相这几年,赵郡李氏的势力已经达到了顶峰,其后势必是要走下坡路的。您若在这个时候急流勇退,尚可保得一丝喘息的机会,否则若是被卷入皇位的斗争中,轻则是削官为民,重则全家性命不保。孰轻孰重,您可要思量好了。”李晔严肃地说道。
这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以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