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155(2 / 4)
贝尔一起呆在第一集团中。
而陈焕之的面板上最高的爆发是83、其次是80的敏捷,最低的当然还是耐力,73而已。但她弯道上用的是能加75敏捷的250级速度,后半程用的是能加75敏捷和75爆发的250级极速,然而在纸面数值优势这么大的情况下,两个人最后的成绩一个22秒27,一个22秒29,爱德华兹跟陈焕之的差距只有区区0.02秒。
虽然用手机把电视上播出的比赛过程翻录下来了,但没有专业的分析软件,凭肉眼真的很难判断弯道上的分段速度。陈焕之只能瞪着眼反复看着手机屏幕上那几个小小的身影,几乎是一秒一停地试图标注她和爱德华兹的相对位置。
然后毫不意外地发现,爱德华兹在弯道上时比她快,如果按照以前的比赛节奏,那爱德华兹大概会把这个相对较快的优势保持住,在最后50米再来个冲刺,这一套流程下来大概能甩陈焕之将近半秒。
但她实在是太累了。
昨天的两枪100米、一枪200米,其中100米的决赛爱德华兹还跑到了10秒81,这么极限的消耗,短短一天根本恢复不过来,陈焕之有消除疲劳,她可没有。
所以在保持了相对优势的百来米后,进入直道时爱德华兹的优势已经非常微小,基本和陈焕之并驾齐驱了。而在直道的最后冲刺阶段,又是同样的体力不支速度放慢,陈焕之是靠着最后又硬冲了一步才赢得了胜利。
虽然现在躺在床上要睡了,但陈焕之的脑内小剧场依然在一遍遍放着比赛的情景,尤其是弯道上的那部分。按照学院派曼利的标准,爱德华兹一定在身体节奏感最好的那一拨里——她在弯道上前80米的速度看起来几乎与她百米跑的前80米一样。
自从曼利说了她缺乏节奏感,陈焕之就一直在想这个节奏感究竟是个什么鬼,别看她当时在课堂上云淡风轻、到了刘鑫源面前也放个大话就走,其实她暗地里不知道Google了多少回,什么强弱切分音处理之类的音乐理论灌了一脑袋,但即使是音乐中所指的节奏感,虽然有天生好与不好之分,但后天同样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除了生理层面有缺陷、大脑皮层或者神经基础有问题那种。
而曼利所指的身体方面的节奏感,陈焕之猜测他说的是一般被称为节律的那种东西,在进行一些重复性动作的时候被激活,而人类天生的神经基础能够产生和感知节律,通过动作的不断练习,相关的感知和控制能力会得到强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