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6 部分(1 / 6)
”
“先儿哥的表哥就是做这个的,正好啊!”
“是吗?有时间介绍出来认识认识,吃顿饭。”
“好!”
就这样,赵红兵混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小弟,三个小弟,被逼无奈收的。士为知己者死。士为知己者死中的“死”未必是悲剧,而是“士”的理想。知遇之恩,就是以死相报的。
二狗清楚,丁晓虎愿为赵红兵去死,只愿意为赵红兵一个人去死。
前几天,二狗曾看到一句话:“崖山之后,已无中国”。崖山,是值得中国人牢记的一个地方,在这里,中华第一次彻底的沦陷。陆秀夫困守崖山,无路可遁,怀抱南宋少帝跳海后,十万南宋军民跟随陆秀夫壮烈蹈海泰然赴死,中华亡,亡于蒙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骨气有节气的中国人都已经跟随宋帝蹈海了,剩下的,都是亡国奴。亡国奴的后代,不要妄谈中华文明,更不要妄谈道德与节气。二狗不这样认为。二狗认为:一个文明如果有持久的生命力,绝不会仅仅依靠DNA来延续和传递,而且DNA也无法完成延续和传递。杨康的儿子可以是杨过,宋远桥的儿子可以是宋青书。宋亡不足百年以后有明,明亡二百多年后有中华民国。中华文明,总有那种让人留恋且震人心魄的力量,绵绵不绝。“士”的精神更是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什么是“士”?什么是“士”的精神?
是田横墓前自刎的五百条汉子。
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是把大腿肉送给重耳的介子推。
还是把自己项上人头当礼物的樊于期。
甚至是孟尝君门下的鸡鸣狗盗之徒。
“士”分很多类:谋士、辩士、勇士……虽然类别很多,但他们具备同一种高贵的品格:忠诚。忠诚于自己的主公,主公以国士待之,士即以国士报之。所以二狗认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士”,最重要的并不是能力,而是品格。
中华文化数千年不亡,“士”和“士的精神”仍然在我们普通人的身边。并非“士”都高居庙堂,更多的“士”就在市井之中。
在以后的十年里,丁晓虎对赵红兵,就充分诠释了“士”的精髓。毕竟丁晓虎是个江湖中人,不像二狗一样靠忽悠吃饭。如果当时把丁晓虎换成二狗,二狗一定跟赵红兵拽上几句,必须拽,必须的:
“弟,丁晓虎,塞外布衣。生于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