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7 / 12)
而在它们身后,稍远处,仿佛一曾栩栩如生而今已然故去的梦境,一座巨大无比的摩天轮倾倒了。较低的一端趴伏于地,高起的一端叠架在另一栋场馆建筑的屋顶之上。无数向外辐射的钢梁像古代海星的巨大脊骨……
K注意到钢梁下,摩天轮底部,暗影中,两台电子游戏机躲在断垣残壁的小型场馆中。灰白蛛网与暗绿色爬藤植物密生在游戏杆和屏幕上。有一瞬间,K似乎错觉那尘灰厚重的屏幕反射着落日余晖的光亮。仿佛一核爆画面之残影。(闪燃的无生命城市。炭化的粉尘。蕈状云。炽烈无比的强光……)然而那像是某种神秘心像,来自另一处空间的视觉暂留,很快便消失了。
冷风穿行过旷野。灰黄色草叶与树叶摩挲着沙沙的声响。
他们从另一侧更靠近V镇的方向离开这座废弃的游乐园。
离开这座坟场。这座广漠的,独属于死去人造物的坟场……
* * *
[1] 2231年,“人面花”开始出现于正式文献资料之中。据韩籍生物学家崔直绪考证,此一受核污染影响以致DNA异变之畸变生物,最早应是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附近被人首度发现。该区与巴克里尔电厂间直线距离约725公里;生物学界普遍推测:“人面花”极可能是2129年巴克里尔核电厂核灾变事故之间接产物。然而此一猜测却迟迟未能获得实证。颇为戏剧化的是,于核灾变事件发生整整100年后,于著作《人面花:物种源始》(Faciem Hominis: The origin of a species,韩国首尔:Seoul Press,2232年4月)中,韩籍生物学家崔直绪竟利用其独创之“DNA突变生物地理分布追踪法”(DNA mutatio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alysis),配合田野采集,初步证实了“人面花”的出现与2129年核灾变事故的相关性。这革命性地解决了自古典时代以来核辐射与生物畸变间因果关系难以直接实证的问题。
所谓“DNA突变生物地理分布追踪法”,简言之,即是利用畸变生物之地理分布与DNA样态变化,追踪物种演化轨迹。事实上,生物确有可能于遭到严重辐射污染后引发自身DNA之突变;而于某些生命周期较短之物种(如细菌、真菌等单细胞动物)上,由于连续数代、甚至数十代均受同一环境之辐射污染,导致代代均产生DNA突变。突变加之以突变,由于乘数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