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6 / 11)
母亲看见小婴孩抓地上的泥土来吃,母亲可能快步跑上前去抱起他,拍打他的手,说:“弟弟!手手脏脏!那个不可以吃哦!”;在这样的情境中,小婴孩理所当然地被视为“弟弟”——一个完整的指称;而“手手脏脏”与拍打手的动作,将会逐渐引导幼儿产生类似“这是‘我’的手”、“手属于‘我’”这样与自我有关的概念。)
(啊,是这样吗? )
(或者,再举一例:晚上,妈妈忙着熨衣服,将小婴孩放在床铺上;当小婴孩突然哭了起来时,妈妈可能会指挥一旁的爸爸:“去把弟弟抱来!我来喂他喝奶……”而爸爸也就站起身,将床铺上的小婴孩抱起,送至妈妈怀中。这时,将这一切互动看在眼里的小婴孩,便可能会朦胧地感受到:先是妈妈将他视为一“完整个体”——所以才会指挥爸爸将“我”抱来;接着,爸爸也将他视为一“完整个体”——所以将“我”抱起,递给妈妈。正是借由这样长期与外界的互动,幼儿才能逐渐离开那“零碎感官印象之集合体”的时期,而逐渐意识到自己确实拥有一完整之身体;同时,也逐步形成“自我”的概念……)
(哦,是这样啊。那,这与你在作品中迷恋的男体有什么关系呢?嘿嘿……)
(哎呀,你真的很讨厌呢,就说我的构图不是那个意思啦。)
(那你说说看是什么意思嘛。)
(好啦。你先看这里。这男体的边界是模糊的。整个男体下半身都隐没在暗红色的胶质中。而侧卧的男体也让人无法看清楚他的脸。没有具体的脸……我想说的是,“自我”原本并不存在。它面目模糊,又缺乏稳定结构;它仅仅来自周遭的混沌与虚空。而在这样的状态之下逐步产生的“自我”,当然也不可能具有稳定的结构。事实上,我相信,这几乎便是人类所有恐惧、欲望与痛苦的根源——)
(所以裸裎的男体其实就是象征着“自我”? )
(嗯……可以这么说吧。或许该说是“成形中的自我”或“未完成的自我”吧。更详细点说,我刻意将男体的表面呈现为一种干涩而皱缩的质感,正是为了表现自我的毁灭。那是死亡的意象。一种缺乏生命力的,尸体般的存在。然而在男体周遭,我却又意图呈现某种湿黏、某种咸腥、某种胎盘绒毛般的、血的质感。那是带有生命力的。那象征着自我的新生,自我所从来的暧昧、混沌与虚空……)
(所以? )
(所以那便是“人”的发生地。“人”的由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