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3 / 4)
摸了摸自己的手。他的脸陷落于逆光的暗影中,“我知道,是M将这些物品中的一小部分交到你父亲手上的。你父亲的认知或许来自M的说法。但这并非事件全貌。
“无可否认,M确实是‘弗洛伊德项目’最初的擘画者之一。”店主解释,“但M不是所知最多的一个。因为据我了解,M与Cassandra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像表面所见的那样单纯……”
“什么意思?”
风穿透了广漠的黑暗,撞击着花房的玻璃墙,发出干燥骨骼摇晃般的声响。店主转过头,似乎正凝视着那声响的来处;或导致那声响的,不明确的虚空。“因为,她们曾是一对恋人……”
* * *
[1] 据考,“芯片虫标本阅读器”之盛行约始自公元2180年代左右。此为一应市场需求而诞生之工具。如前述,自2150年代起,“芯片虫植入”逐渐广为大众所接受,其后并有诸多相关仪式应运而生。部分人士习于将芯片虫制为标本保存,作为纪念(参阅批注11)。然而制为标本之芯片虫,由于已失去生命,无法借由一般阅读器读出其内容。如此一来,纪念价值则大为降低。准此,遂有厂商针对“芯片虫标本阅读器”进行研发量产。
至于“芯片虫标本阅读器”之运作原理,则另有一番曲折;简言之,与自古典时代末期即开始发展之干细胞研究应用有关。首先,正常活体芯片虫之运作依赖于虫体内部之神经系统(举凡身份证明、驾照、签证、护照等相关资料,或信用卡、车票、笔记本、影音播放等延伸功能,均与此有关);而在芯片虫于人体手臂内生长成熟后,此一神经系统则与人体之固有神经、血管等相连,以摄取营养,利于芯片虫维持生命,保持运作,同时确保芯片虫内存数据留存。然而芯片虫一旦死亡,制成标本,则储存于其神经系统中之数据亦将逸失,不复存留。因此理论上,所谓“芯片虫标本阅读器”之运作原理,唯一之途径,即是寻求已死亡芯片虫之“死而复生”。
乍听之下,近乎不可能。然而2178年,中国泰立集团却召开记者会公开宣称已克服此一难题,并宣示第一代“芯片虫标本阅读器”已进入量产,预定一个月后正式面世。经查,此一理论障碍系由香港科技大学应用神经学系周秉均教授所率领之研究团队(其时正接受泰立集团委托进行此一研究)攻克完成。“在逻辑上,这同样是唯一途径。”于接受平面媒体专访时,周秉均表示,“死亡芯片虫所留下的,仅是虫体而已。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