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6 / 7)
丝毫不担心会扔错了地方。
并非他一心和和尚过不去,道衍就是个和尚,还俗了也照样念经,他还不想欺师灭祖。
但和尚也分真和尚同假和尚。
真心悟道苦修,该得世人尊敬。
以寺庙为名霸占土地,敛财而不交税,人前阿弥陀佛人后酒肉穿肠,念的是哪门子经?
再者,杀人放火,逃税漏税,欠债不还,爹娘和老婆孩子扔在一旁,剃个光头就万事大吉?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
京城之内,就有两所寺庙拥田无数,香火供奉不息,却一粒粮食都不交。锦衣卫上门勘录,僧人们还振振有词,甚至抬出了高皇帝组训。
朱元璋做过和尚,天下皆知。
朱棣眼眶子发青,也没太好的办法。他能下诏,让军民多读大诰,却不能拿这些和尚怎么样。
这种情况之下,“反省”中的兴宁伯积极发扬了为天子解忧的精神。
锦衣卫,动起来!
大字报,贴起来!
不打人,不骂人,锦衣卫讲究的是以理服人。
不吵架,不动手,照样让某些披着僧衣却内里腐朽之人自尝苦果。
普度众生?先普度了自己再说吧。
灭佛?
孟十二郎连连摇头,这个帽子扣得太大了,他没那么大脑袋。
他只是摆事实讲道理,世人如何选择,不关他的事。
“动手的是锦衣卫,同本官何干?”
孟伯爷大义凛然,想送神没送成,成功被歪楼,又□□净利落打发走的应天府尹抬头望天,哽咽泪流。
连续十次铩羽而归。
府尹哭得无比伤心。
苦读十余载,为官近二十年,学问和官场经验,莫非都就饭吃了?
这世间,为何会有兴宁伯此等奇人?
经天子下诏,锦衣卫多番行动,闹得沸沸扬扬的小旗自尽一事,再无人提。围绕在孟清和身上的流言不攻而破。
永乐帝很高兴,不能明着封赏孟清和,干脆给尚未回京的沈瑄送去黄金一百两,白银三百两,宝钞五百锭。赏赐的理由是“与国有功,为天子分忧。”
广西距离南京较远,消息不畅,锦衣卫张贴大字报的行动尚未走出湖广等地,沈瑄平白得了一大笔钱,颇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