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1 / 6)
石咏口中的“包销”, 是承销方式的一种,即请人代为向公众发行证券, 若是发不完, 承销方就得一口将没发完的全吃下去。
当然承销方自掏腰包买下的国库券, 也一样有利钱可以拿, 承销方也不会亏。而且作为承销方,京里多少会给一点辛苦费。但这些其实都不算什么,对于这些皇商而言, 皇家所交付的信任, 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声誉,才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江南那边, 石咏头一个想到的就是薛家。如今薛蟠正在江南, 正好可以主持此事。广东那里因为有两个月的功夫,可以稍缓一步, 所以石咏拜托怡亲王庄亲王两位, 帮忙再物色一名常驻广州的皇商。
十三阿哥与十六阿哥都无异议, 并由十三阿哥代为将此事禀报雍正皇帝,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石咏自去寻薛家留在京中的掌柜。那名掌柜在京中发售国库券的时候,就已经嗅到了其中的商机, 已经给薛蟠去了信。如今这好事竟然找上门来了, 掌柜自然是满口答应,赶紧命人快马南下,将这天大的消息送往江南薛蟠那里。薛蟠那里立即开始准备造势。
石咏则安排将早先在织金所负责发售国库券的掌柜送到江南去指点,同时在京中开始印制统一规格的国库券和记录买家的账簿, 等到薛家准备的差不多,这些必备的东西也已经运到了江南,薛家便可以开始着手发卖。
在给薛蟠的信件中,石咏特地嘱咐这位“老铁”,千万尽量将国库券销给寻常百姓,千万别几家大户自己分销全部吃下了事。他知道薛蟠的脾气,知道这位很可能怕麻烦,做得出来这种事儿,而且说实话,五十万两,三个月的周转,薛家自己一家,可能也是拿得出来的。但这第一期是个面向百姓的窗口,一个渠道,力争通过这个渠道,让百姓树立一个“国家信用”的概念,这绝对比向几家大户“借钱”来得更有意义。
这边江南与广东的事一旦安排下去,石咏又以十三阿哥的名义,知会顺天府、江南、广东等地的官员,要求严防有人借此机会,制作仿冒的国库券,冒充国家信用,骗取普通百姓的钱财,一旦发现,则严惩不贷。
十六阿哥好奇:“你怎么知道会有人仿冒?”
石咏解释说:“只要有利可图的事,就会有人去做!”
十六阿哥半信半疑,也没往下追问,岂知半个月后,当真顺天府与江南等地都有人发现有骗子制作了仿冒的假券,兜售以骗取钱财。好在地方官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