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1 / 4)
建明帝英明一世,唯独在继承人的指定上糊涂了一回。他的三个儿子都是十分有治国的才华和能力的,按理来说不管哪个做下一任皇帝百姓都无异议。可惜长子短命早逝,建明帝在优秀程度不分伯仲的二三皇子中犹豫不决,导致各自支持二王的朝臣划分党派,桓律桓肆兄弟表面和睦,却日渐离心。
他临死前也没来得及明确帝位由谁继承,不过当夜曾秘密下旨急召桓肆入宫,然而风声不知被谁走漏,桓肆刚到宫门口就被桓律的人马拦截住。
桓肆匆忙间接到父皇旨意,进宫时身边只跟着十几个亲随,桓律带的却是八百精兵,桓肆一方必然不敌。混乱中桓肆拼死杀伤数十人后中箭受伤,危难之际,时任右羽林将军的楚从渊带领手下一千羽林卫及时赶到,两边展开血战,当晚棠棣门前金戈争鸣,血流成河。
最终腾王桓律落败,在死士掩护下逃走后不知所踪,而桓肆浑身浴血到达父皇寝宫时,建明帝刚刚驾崩,父子一句话也没说上。
这场腾靖二王之间的皇位之争史称“棠棣战乱”。棠棣本喻手足情义,棠棣门也是几十年前为了纪念太宗和世宗间兄弟深厚的情谊而建,政变发生以后,这道见证了手足相残的宫门仿佛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桓肆即位后,民间不知从何处流传起一种谣言,说建明帝当初要传位的本来是腾王,是靖王桓肆联合楚从渊等党羽发动政变,弑父杀兄,用令人不齿的手段坐上皇位。
这谣言显然来自于桓律的人,妄想借此煽动人心,制造舆论抹黑新帝。但桓肆出乎他们意料,继位之初并未对反对自己的人采取怀柔政策,而是杀伐果决,凡是胆敢传播流言者,抓到一个株连三代。死的人多了,剩下的就懂得了闭嘴才能保命的道理。
以杀当然不能服人,在建明帝打下的基础上,桓肆对外开始开疆拓土,打压周边一些蠢蠢欲动的势力,对内则兴修利民工程,轻徭薄赋。一个皇帝能够为国为民做点实事,让大部分子民吃饱穿暖,不受外敌侵扰,对百姓来说比什么都重要了。就算他真的曾杀兄弑父,人民依然会歌颂他的功德,而后世人的评说,对于当事人,其实并不要紧。
这一年桓肆一心扑在国家大事上,无心儿女情长,每次到后宫也就是跟交任务一样,以免他母后和那些太妃们在他耳边喋喋不休。夸张一点说,和他见面最多的皇后,若是她换身平民的装束和他在宫外遇上了,他也不一定认得出她是他的妻子,更别提别的地位更低的妃嫔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