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天子耳目(1 / 4)
其实从李定宸的角度来说,趁着王霄刚走没多久,内阁的局面还不稳定的时候提出御驾亲征,才是最容易成行的。
奈何打仗这种事,他想打,也得有人配合不是?
朝廷是正义之师,讲究个师出有名,不可能好端端的就把军队拉出去打谁,须得别人来犯,然后他们反击回去,才是正理。偏偏近来九边安稳,便也只能暂且将这种想法按捺住。
让国内再安安生生的发展一阵,积攒些家底,也是很有必要的。
何况孩子们都还小,尤其是年年,正是一天一个样的时候,李定宸也舍不得抛下他们离开京城。
所以他兀自对着知政殿中那副盔甲发了两夜的呆,到底还是没让人取下来给自己换上,而是将脑海中纷杂的念头都按了下去,而后继续去过按部就班的生活。
不过在那之前,还有一个人要处置一下。
余敏程送别王霄之后,情绪一直不怎么好,就连本职工作,也显得有些懒散。
却不料这一日,正在衙中做事,便听得有内侍来宣旨,道是唐时有采风使,为天子耳目,巡查地方,如今欲重置此职位,借重于他,令他查访各地山川地理、水文环境、风土民情等,使皇帝能于宫中知天下事。
这道莫名其妙的圣旨,以及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官职,着实让不少人都吃了一惊,不知道皇帝究竟想做什么。
采风使这个官职,说起来好听,为天子耳目,巡查四方,但实际上就是没有任何权柄。毕竟朝廷如今已经有了十三路监察御史,根本不需要再任命职能重复的官员。
何况圣旨里也写明了,要他查访的不是各地官员如何理政、百姓是否安居,而是风土民情山川地理,这就更与权势扯不上边了。
一时间,御史台中的官员都不知道是否该开口道贺。
有与余敏程亲近的,已经拉着内侍打听起来。但能在御前当差的内侍们久经训练,自然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到底也没被他们探问出来,皇帝究竟为什么要下这么一道圣旨。
倒是问出了一点别的,“陛下有交代,事关重大,请俞大人即刻出京,不必陛辞了。”
这下御史台的官员们脸上的表情就变了。原本这道圣旨还是祸福难料,加上这句话,那就是祸非福了。按照惯例,出京的官员,若是品级很高或者身负重任,离京前皇帝必然要召见一番,面授机宜。这种见都不见就把人打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