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力不可及(1 / 4)
历史上许多变革与政策,并不是不好,只是没有一以贯之的人与精神,到最后善政中途废弛,有时候引起的后果,比苛政更加恶劣。
不过,李定宸没有靠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是皇帝,手下还有成百上千的官吏可以使用,既不能、也不需要事必躬亲,很多事只要提个头就可以,剩下的交给下面的人去完善。
所以这个提议得到了越罗的肯定之后,他便召集重臣们开小会,大方的将自己写的东西展示给他们看,“诸卿以为如何?”
说起来,皇帝也算是安分了一段不短的时间。所以这一回召见重臣,表现出要搞事情的倾向,大臣们首先出现的情绪不是抗拒,而是“终于来了”。
对这位陛下的不安分,他们也算是习惯了。
所以发现他提出来的竟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善政,看起来也不离谱,反对的念头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何况这还是能够“增加”朝政收入的好事。
——朝廷用银钱购买百姓手中的粮食,户部自然就可以多铸一批钱了。等于是平白多出来的预算,谁不高兴?
毕竟每个部门都有无数的事等着用钱,以往想从户部要出钱来,那是千难万难。国库的收入就是那么多,紧巴巴的,只能尽着要紧的地方是使,那不太要紧的,就只能一缓再缓了。
因为不是要赚百姓的钱,又是于己有好处的事,所以即使最迂腐顽固的老臣,也没有直接反对,只是委婉的说这件事做起来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无算,须得谨慎对待。
“朕也知晓,这才令诸公前来绸缪此事,请各抒己见,尽早拟出个条陈来才好。”李定宸笑眯眯的道。
为他这一句话,接下来大半个月的时间,这些部阁重臣们自己手里的差事都分派下去了,每天下了朝就是被李定宸抓来开小会,直到散衙方休。但总有些事情是不能分派下去,只好自己处理的,于是从李定宸这里离开,他们还要回官衙继续处理事务。若不是奏折不能带回家,说不定连夜里都不得歇息。
如此劳累了一段时间,围绕这件事发散思维,结果也是非常喜人的。
众人总算商量出来了一个章程:不让地方官府来负责这件事,而是交给各地转运使司去做。
转运使司本来就负责谷物、财货、盐铁的运输,同时还兼有监察地方的职责。这件事交给他们去办,既可以借重转运使司对各地情形的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