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传胪大典(2 / 5)
立在最前面的申时行身子剧烈地颤抖起来,眼泪扑簌而下。
实际,他会试得了头名会元。殿试那天又被皇帝亲自打伞,不但别人,连他自己心都知道自己这个状元稳了。不过,当喜寻系真的传来,未来的申首辅还是感念到天恩之浩荡,无声地哭成一团。
状元已定,接下来该是榜眼和探花了。
周楠回忆了一下真实历史的记录,再分析这两场考试,心道,估计这榜眼在王锡爵和李材、余有丁、佘立、张廷臣、朱润身等几人产生,谁谁下都不意外,看谁的考场发挥好运气好了,这是拼人品的时候。
礼部主事继续念道:“第二名,苏州王锡爵。”
果然是他,这厮真是了得,不愧是将来的王阁老,他得榜眼倒不叫人意外。
正想着,王锡爵转过身来,准确地在人群找到周楠,挑衅地看了一眼。
“真是个大孩子。”周楠心一笑,也不理睬。
不过,他这转头的一眼却引起了众生的不快,面都有气恼之色。
周楠一想,心却是一动。这一甲前两名的都是苏州人。苏州不愧是天下一等一能读能考的地方,对了,后面几个有望争取探花的人不是浙人是江西人,看来这一甲被南方人包圆了。
太祖朱元璋当年实行分榜制,是想平衡南北籍官员的例。可是,考场终归是要靠章和才学说话。弄到后面,一甲二甲都是南方人。按照明朝职官制度,高官必须是翰林出身。
如此一来,每天有资格朝的大员和地方督抚都是一口吴语,实际还是不平衡啊!
“如果我是皇帝,估计会选一个北方人为探花。可是,按照会试的成绩,综合殿试的表现来看,前十名都是南方人。难怪大家都心不满,这也太失衡了。”周楠心暗想,又忍不住摇头。
在真实历史,这科殿试是明朝科举人才爆发期,仅次于嘉靖二十六年。这其,有超过八成都是南方士,还引起了小小的风波。
到下一期,也是两年以后的会试。朝廷估计也是考虑到一届实在是太过分了,一口气选了三十人进了翰林院,总算平息了北方考生心的不满。
这个时候,礼部的那个主事继续念道:“第三名,顺天府周楠。”
周楠暗想:“咦,一甲终于出了个北方人,明朝百年科举,这好象还是第一次。周男,周兰,我们顺天府什么时候有这么一个人……啊,卧草泥马拉隔壁德,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