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刘封授首(3 / 8)
后,就住在这未央宫里,那时国家不靖,权臣擅政,诸侯迭兴,老朽时常进宫和皇上商议,这里的内侍大多都和老朽十分相熟。现在这些宫中一些上了年纪的内侍,就是当年没随皇上巡幸洛阳的。他们和老朽的交情仍在,老朽要打听一起事情,不是很容易么?”
刘封道:“依先生之见,孤该如何是好?”
杨彪摇头晃脑,道:“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一定之理也。大王当乘依娜初主汉宫,一应准备尚不充分之际,先发制人。大王乃少帝之子,当年少帝无端被废,海内尽知,大王若是挥师进京奉皇后遗诏讨贼,谁不左袒以助大王?诚如是,大业可成,汉室可兴也。若迁延时日,待依娜奉太子为帝,改元告庙,揽权勤政,收拾人心,大事去矣!”
刘封道:“先生一向忠于刘备,为何要替我出谋划策?”
杨彪道:“谁说忠于刘备的?刘备篡了皇上的江山,把他贬为颖川王,我恨不得食其肉而寝其皮。老朽实在不忍坐视世代传承的汉室江山若入外人之手,无奈颖川王心如死灰,说什么也不愿再当这个皇帝。大王是颖川王之侄,老朽自然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大王身上。”
刘封道:“那前几天薛珝去找先生,先生为何托故不出?”
杨彪道:“冤枉,老朽这几日终日为了大王在外奔波,实不在元常府上,托故不出又从何说起?”
刘封笑道:“这么说是我错怪先生了。”侧头对刘蒙说道:“听听,听听,老生的主意,那才叫高明。再看看你的主意,狗屁不通!”
刘蒙十分尴尬,道:“姜还是老的辣啊。”
刘封哈哈大笑,道:“如今依娜的人把守各门,我的大军无法进城,想要靖难也是有心无力。”
杨彪道:“大王莫慌,老朽若没有十足把握,也不会来找大王。覆盎、霸城、宣平、厨城诸门司马,外虽屈从依娜,内实心向大汉。老朽已和他们打好招呼,只要大王的人对上了口令,他们自会开门放大王军马入城。”
刘封道:“什么口令?”
杨彪向左右各瞧一眼,刘封道:“这些都是我的心腹,先生但说不妨。”
杨彪沉吟半晌,道:“汉室复兴。”
刘封道:“汉室复兴!这口令再好也没有了。我得先生实乃天助,大业若成,太尉一职,当属先生。”
杨彪道:“老朽年迈体弱,不堪为大王效力。再者老朽可不是为了想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