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通风(3 / 4)
以说,当年王振提拔出来,在景泰年间仍然风光的大将老成,已经凋零的差不离了。
至于永乐年间留下来的元老勋旧,病死老故的七七八八,土木年间,更是死了个十之八九,现在,也是轮到该他们的子孙后人出来,为死难的先人讨回一个公道了。
传言,当初出兵时,勋戚有借着军功压服兵部,夺回都督府兵权的打算。所以王振虽昏,皇帝虽然幼稚,但张辅和朱勇等人也是赞同发兵的。
当时的勋戚大将,十之八九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试想,要是以太师国公身份的张辅一意反对,或是坚卧不出,王振又能如何?
但出兵之后,种种反常之举也是层出不穷,出征前一天,才发了一两白银和衣物,炒麦,沿途进军,因为是仓促出兵,又或是文官不赞同六师齐出,所以从北京到宣府明明有七大粮仓,储藏着巨量的粮食,但从北京出师后,大军一直处在缺粮的状态,等到了土木缺水时,终于总崩溃了。
当然,当时的勋戚因为永乐几十年间南征北讨的胜利,对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也有盲目的自信。总以为正面相交,大明王师必胜。但是从宣府杨洪和朱勇、吴克忠与也先部队的遭遇战和阻击战来看,明朝军队已经在走下坡路,软弱的军队,腐败的朝廷,凋敝的经济,亦是此一悲剧的重大根由。
大约张辅等勋旧也没有想到,当时的皇帝竟会如此糊涂。三十万大军出征,其中精英无数,但皇帝一切听王振的,所有人的建言都不听,张辅发觉不对,接连建言时,皇帝竟下令不准他再说话。
几十万大军踉踉跄跄来回奔走,不是去打仗,因为前哨无布置,阵形无布置,掩护无布置,甚至不管侧翼,不问军需,简直就是儿戏。
一个死太监的自信加上文官后勤的组织不力,情报的传递不及时,包括东路侧翼几个重要据点被拔都没有人通知,明明主力是往怀来去,但当时居然没有人知道怀来已经失陷,等也先的精锐骑兵包抄过来而后卫阻击失败后,其实就是大局已定了。
此役三大营尽失,在朝堂上够资格说话的武臣勋戚几乎一扫而空,看现在京师的局面就知道了,小英国公和抚宁侯等勋戚还没有成人,而且完全没有经验,不仅在普通的政务上他们没有资格说话,就是原本他们权力范围内的军务,也是由五军都督府被兵部给拿去了。
景泰到天顺这十年间,连武举都形同虚设,因为上头无人主持此事,而文官们对此毫不关心,甚至是抵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