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阴云(3 / 4)
短,一个个趋前侍奉,谄媚小意,因为太子看重,所以他们自然也奉承不迭。
现在彭时几次求见,太子以疾推脱,估计彭时这东宫讲官的身份也非换不可了。
就算是皇帝知道,也只能依从太子,毕竟读书的是太子,东宫和讲官彼此不和睦,那会耽搁学业,所以也只能依从。
这种情形,也算是少有了。
终明二百多年,东宫讲官十之八九都会入内阁拜相,是后来升官的终南捷径。这会子规矩和后来不同,是内阁中人充任讲官,彭时已经是内阁成员……但得罪太子,讲官被夺,无论如何是一件失面子的事,而且将来新天子在位,彭时也就只能回家啃老米饭了。
这么一样,也是兴致索然。好在,新官制和俸禄制度都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彭时位列阁辅,对很多内情都很清楚,比如,他的官职当然不高,但大学士一职根据初议,一律提为从一品。以大明制度,正一品的官职,武官就是都督,文官却是只能通过加官来获得,尚书是正二品,太子三少也是正二品,文官要想到一品,只能官加太子三师,要么就是三孤,就是少师、少保、少傅,而三孤和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俱是从一品,一般来说,位列尚书的,加官太子三孤或是太子三师的很多,官位也就到从一了。
没有意外的话,文官到从一品也就到顶了,也算是位极人臣了。除非,是有极少数的幸运儿,比如李贤这样备受信任而荣登首辅的大臣,效力的年头再久一些,和天子的感情再深厚一些,将来致仕前后,总会加一个太傅在身上,这就是到正一品的位子,而如果是患病而死,可能再赠一顶太师的帽子,文官生涯,这样就是到顶了。
当然,文臣封爵在大明也有,但例子不多,可以说是很少。
这就是文官的吃亏之处,说权力,在武将之上,毕竟国家承平之时,但武将很容易到三四品的位子,换成文官,非十年之功不可,一二品的武将更多,京师之中,一个卫就可以有两千武官,位在一品或是三品以上的总有过百人,武官如此泛滥,文官一则不服,二来嫉妒,当然无形之中,也就是瞧不起武官,文贵武贱,这种武官泛滥,随意恩赏加封,随便授职的做法,也是重要原因。
这一次改制,所有的大学士都由正五品升到从一品,而内阁首辅,按张佳木的建议,必加太傅,因此也就是正一品,至于太师一职,太过尊贵,非人臣可以擅议,所以也就言不及此。
但就是这样,也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