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新式科技(四)(2 / 3)
于一逢逢石雨,任凭蒙古骑兵的本事再大也要吃大亏。就算是披着重铠的重装骑兵也是禁受不住,铠甲覆盖得再全面,也不可能一点部位都不露出来,马腿要是给击中,真的就是“射人先射马”了,混乱就不可避免。何况蒙古骑兵是清一色的轻骑兵,重装骑兵几乎没有,裸露出来的器官很多,在雨点一般的碎石面前,是最好的攻击目标。
炸药包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了,由于中国的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武器,在打鬼子的年代就没有少用炸药包。解放战争中也大量用过,董存瑞炸碉堡用的就是炸药包。关于炸药包的故事,只要是个中国人都能说一段半段的,对于李隽这个有着多年军龄的军人来说,印象更是深刻,在如何对付蒙古骑兵这个问题上,立马就想到这个办法。
文天祥他们这些古人又哪里知道这些,还一个劲地乐着,好象这是了不起的发明似的。
“可以把火药的生产方法改变一下,威力还会更大。”李隽对黄永善说。
李隽这一连串的表演已经够惊心动魄的了,居然还没有穷尽,还有增加威力的办法,承受力有限的黄永善连说声好的心思都没有了。还是文天祥的心理素质高,道:“皇上请讲。”他的话给高达的质问声打断了:“丞相,你扶着我干什么?不会是要昏倒了吧?”
文天祥很郁闷地在高达耳边轻声说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心照不宣,你何必说破。”
“对对对。”高达一口气不知道说了多少个对字。
李隽把高达他们演戏似的表演看在眼里,莞尔一笑,道:“先把硝石,硫磺,木碳用水浸湿,再混合起来,做成一块一块的,就象大饼。晒干之后,再打碎,用筛子筛过,放在圆桶里不停地翻搅。翻搅的时候,在桶里放上酒杯大小的光滑石头,一起翻搅。直到火药已经很细,没有棱角再把石头分离,再用石墨对火药进行最后的抛光。这样生产出来的火药,威力更大。”
(按:这是法国人在1550年发明的湿法生产法,这样生产出来的火药结构稳定,便于运输。其实,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火药主要是增大了接触面积,也就是使得可燃烧的面积增大了,威力自然也就大了许多。
在圆桶中加入碎石一节是按照我的理解增加的。我的专业是化工,就来卖弄一下。要是不加石头,仅靠火药自身的重量进行摩擦磨去棱角,消耗的时间太多,产量跟不上去。之所以选中石头,那是因为石头易得。用光滑的石头是因为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