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危机重重(3 / 6)
事实上,一根五尺、碗口粗细的圆木完全可以承受一个人的重量,这点我有亲身的经历。两根圆木并排在一起,两个人骑在上面(按:注意是骑,不是坐)更不会沉下去。稻草二十斤一捆,在水面上当作桨用正合适,其产生的力量比木桨还要大。当然,需要的力量也大得多,不过,这些士卒都是精锐之卒,身强力壮,不是那些船夫所能比,还对付得来。
抓住马尾巴是为了得到一个牵引力,好控制方向,前进的速度更快。马在水里不会沉下去,已经为历史所证明,据《后汉书·吴汉传》记载,吴汉在成都附近打了败仗掉进河里,就是抓住马尾巴逃出来的。
旭烈兀准备稻草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对付郑静和,木头和稻草混杂着流向下游,在漩涡、急流的作用下,稻草就会纠结在一起,无异于一根长长的稻草绳,把那些木头给缠住,整个河段就给封死了。在如此牢不可破的河段面前,不要说低技术含量的宋代无敌战舰,就是现代高技术含量的航空母舰都会感到威胁,郑静和无奈之下只好选择泊船了。
更让人气愤的是,这些木料中有好多是给削尖了的,在这种情况下,无异于一把利锥,郑静和要是不选择泊船的话,唯一的结果就是船毁人亡。
至于辎重问题,旭烈兀根本就不用考虑,用不着,到了黄河南岸还有什么得不到的?富饶的中原要什么有什么,他一点也不担心。
当然,他是等军队流过黄河,向下游行进一段,离开他们渡河的地点,再把稻草打散,和木头扔在黄河里。数十万根木头,数百万斤稻草还有不把黄河封死的道理。
这一计策要想成功,还一个条件,就是河面不能太宽,水势要缓,不然的话,必然是葬身黄河。
这主意太出人意料了,廖胜功他们一阵沉默。他们之所以沉默,是因为旭烈兀带来的危胁,这威胁不仅仅是他的数十万大军,还有他的智慧以及杰出的军事才干。
“你们不用多想,他来了也好,免得黄河北岸的老百姓在他的魔爪中多受苦。”李隽已经恢复了常态,言笑宴宴,道:“当务之急,是我们要赶在旭烈兀真正发挥作用之前多打些胜仗,多消灭鞑子,最大可能地削弱忽必烈的实力。南线和西线开始围歼行动,我们的重心就放在东线!”
李隽如此说必然是有了对付旭烈兀的法子,廖用功他们的眼眼一下子放出光芒来了,道:“皇上圣明!”
旭烈兀这一渡河成功,还引发一个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