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判断错误(2 / 4)
是想寻机把保安打倒,并闯入仓库抢东西。
可是这么一来,原先汝宁军的部队安排就出现了问题。如果知道清军针对的是自己,汝宁军绝不会制定北守南攻的战略。吴世恭也不会把大部分主力调到湖广,反而是要集中全军主力与清军作战。
而到了现在,薛永利只能盼望着:书墨的归德镇能堵住徐州的通道。而吴世恭也快些率领主力北返,先解决掉清军——这一眼前最大的敌人。
而在武昌城的吴世恭得知这一消息以后,也是大吃一惊。于是他毫不犹豫,先让薛勇的蛟击镇,向着徐州急赶了过去。可是还没等汝宁军撤掉武昌城的包围,全军援驰徐州,没想到临近的左良玉却又来了个“惊天动地”。
虽然连连丢失了襄阳、武昌等大块地区,但平贼将军、援剿总兵官左良玉所部,依然是当时明朝在长江中游一带最有实力的军事集团。按照兵部的册籍,左良玉部只有二万五千人,在一镇所统辖的兵马中已算是数额极多了。但由于左良玉在多年同农民军的周旋中善于保存实力,又努力招降纳叛扩充队伍,这时候的实际兵力其实已经达到二十万人。
这不但远远超出了一般总兵辖军的数量,甚至比任何一个相当于战区司令的督师或总督所能实际调遣的兵力还要多得多。
如果江河日下的大明朝,还有这样一支由一个将领统一率领的,又颇具战斗力的大部队,本来应该是一件幸事。可惜的是,这支部队在长期的征战中早已充分军阀化了,成了左良玉的私军,根本不听从朝廷调遣。
由于朝廷供应的粮饷不足十分之一,左良玉军长期以来靠搜括掠抢来维持,因而走到哪里都被当地百姓恨之入骨。左军残害乡民甚于贼匪,对此朝廷并不是不知道,但从来是睁一眼闭一眼,很少过问。
崇祯皇帝和大臣们所希望的无非是这支不费朝廷太多粮饷的大部队,能够在关键时刻抵御住农民军的冲击,为朝廷效力。但真到大敌当前的时候,左良玉却惯于坐视不顾或不战而逃。
当初开封被围,朝廷为了能利用左良玉的兵力,特地启用了早年曾赏识提拔左良玉,对左良玉有大恩的原任户部尚书侯恂,任命他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保定、山东、河南、河北军务,统辖各镇援剿官兵,以为左良玉总会比较听话一点。但侯恂檄调左良玉部北上援救开封,左良玉却只派了五千人前往,同时以粮饷不继的理由要挟朝廷,主力部队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据点襄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