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杨阜(6 / 7)
杨阜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只是我们几家,没有办法击杀马超。冀城坚固,车骑将军轻易也不会攻城,所以我们要等,要等一个好的机会。”阎温咬牙切齿地说道。
“我明白了。”杨阜躬身下拜:“我这次出去,一定想办法多联络些可靠的同道,配合车骑将军,击杀此獠,为韦大人报仇。”
“嗯,你要小心些,切不可轻举妄动,白白丢了性命。姜家与你杨家是姻亲,你外兄姜伯奕(姜叙)是抚夷将军,手中有兵,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我们成功的希望会更大一些。你这次去,不妨抽空去历城去一趟,探探他的口风。至于赵家、任家,暂时不要惊动他们。”
“有伯俭居中调停,何愁大事不成。”杨阜点头应是,“我即日出城,先去郿坞见车骑将军。”
郿坞。
“将军,若欲治学,当先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儒生坐在曹冲对面,不卑不亢地说道。他叫董遇,字季直,是弘农人,曾经举过孝廉,做过黄门侍郎,给天子讲过书。精于左氏传,以朱墨做别,善老子,作老子训,是个性格木讷而好学的标准书生。他在许县混得不好,前不久因为附和刘先在天子面前称赞黄老之道,被天子冷落了。这次曹冲在长安建太学长安分院,天子的诏书就是董遇送来的,同时天子也把董遇留在了长安,表面上是支持曹冲的工作,实际是看董遇烦了,你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
董遇学问好,可是脾气确实有些迂,他教学生,要求学生先背书,书背不下来不讲,口头禅就是这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学生问他没时间怎么办,他说读书有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那些学生烦他无趣,吃不了这个寂寞,搞得他成了学院里的少数派,没几个人愿意搭理他。曹冲得知他精老子之后,就把他请到郿坞来给自己讲老子,结果他见到曹冲就跟见那些普通学子一样,还是那句话,你先把书背下来再说。
曹冲呵呵一笑,朗朗上口的把老子背了一大段,他前世对《道德经》就颇为崇拜,下过死功夫,七十二章五千言背得滚瓜烂熟,后来与刘先一席谈,才知道自己所背的《道德经》与现行的《老子》不一致,现行的《老子》版本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里面的不少词句也不相符,所以后来又专门下过功夫,把现行的版本《老子》又给背了下来。可以说《老子》是他所学的书籍中最精熟的一本,比起《荀氏春氏》还要熟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