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境界(3 / 7)
舒,九品官人法,也非是一无是处,我大汉选才,以前也是由刺史郡守进行举荐,注重乡评,虽然施行以来选拔了不少贤才,可是其弊端也是明显的,如若考核处罚严了,刺史郡守就不愿自找麻烦,如若宽了,又会滥选滥荐。后来名士品鉴人伦,臧否人物,他们大多是见识过人之人,相比于官守来说,又置身事外,相对来说要客观一些。但是时间长了之后,也出现了不少人相互评题而邀名,甚至操纵选官,人虽在野,威胜官府,其弊端想必你也看到了。九品官人法以大中正、小中正为选官之人,层层选拔,级级校核,相比于以前的做法,已经是完善了不少。”
荀彧抚着胡须,缓缓道来,他把大汉的选官任官的各种制度进行了优劣对比,细细向曹冲进行解释,曹冲仔细地听着,不时的插一两句话,两人说得平和而严肃,虽然互有不同,却无剑拔弩张之感,不时的互有所得,会意一笑。
“然九品官人法,看起来虽然比乡评之法较优,但从长远来看,有四种弊端。其一,虽然每州每郡各设中正,但是相比于各州各郡的人口,中正的人数还是太少。虽然是大难之后,除了西凉、北疆州郡人口较少之外,其他州郡的人口都不少,特别是中原,一郡大者百万人,小人也有数万人,以一两人要评鉴数万人甚至百万人,显然不太可能。更何况这些中正本身还另有职务,所能用在选拔人才的时间更少,他们连人都不熟悉,又如何能选出真正的人才?精力不济,此其一也。”
“其二,九品官人法虽说有品有状,品其德行,状其才能,但是他所用的还是以前名士评鉴人才的做法,对一人不过一两句话、数字而已,其优劣全凭观者会心,岂能尽符?人才种类不一,有善兵者,有善政者,有善迎来送往,有善精打细算,岂可一概而论?数字之间,如何能将其才能详尽描述?又如何能成为选人用人的依据?太过笼统,此其二也。”
“其三,中正的权力过大,一州一郡的人才选拔,尽皆掌握于数人之手,中正也是人,不可避免的会带有私人意见,倘若某人有才,而与之不合,则终生蔽于草莽,不得施展。如一郡有一此等人为中正,则一郡人才不得志,如一州有此等中正一人,则一州人才不得志。一人之蔽,甚于十人之惠。此其三也。”
“其四,中正的选拔不当。依他的方法,中正皆由贵重之人担任,则贵重之人皆为大德乎?寒门即无善士焉?非也。固然,书香门第乃人才辈出之所,但寒门好学之士也并不罕见,岂能因人数多寡而认为寒门无善士、贵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