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 六八六、新朝自有新气像(二)(3 / 5)
有公决权的一共是三百七十一人,他们可都是俞国振的亲信,有谁会反对俞国振的提议?
但亦有目光长远些者心中一动:以俞国振个人的威望,自然是不会或者绝少有反对之声,但若这项制度形成,到了日后俞国振的子孙再无他的威望,官员似乎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约束皇权,不至于出现一个昏君便可祸国殃民之举。
“国家一般事项。则只需得到在座二分之一以上者同意,便算公决通过,至于何为重大事项,何为一般事项,今后我们再来议定。若是公议双方人数相当,即赞成与反对皆为一半,那么,我。或者今后的皇帝,便有最终裁决权。”
这是应有之义,众人还在回味俞国振提出的国事公决之制,越想众人便越觉得此事别有深意,虽然可以集思广益,但也容易产生党争。像是端坐在一边旁听的崇祯,便觉得俞国振这样做是在为子孙后世埋下隐患:他现在可以保证参与公议者唯他马首是瞻。可是日后呢,若是有人上串下联。勾通了参与公决的所有人。岂不就可以架空皇帝?
不过崇祯明白,现在管理国事的是俞国振,俞国振邀他来旁听,实际上是出于礼貌与器量,他若在这时表示反对,那就是不识抬举了。他暗暗记下此事,想着等以后再与俞国振商议。然后便听得俞国振开始宣布新朝廷的组成形式和结构。
皇帝自然是唯一无二的,皇帝除非自己选择退位否则终身任职。但原则上到了七十岁便应退位颐养。大臣之首为首辅,首辅一人。由皇帝任免,实行任期制,即首辅任期时间为四年,四年之后可以连任一次,但不得再次连任。但俞国振在这里却提出一个类似于正德皇帝自任大将军时的荒唐举措,他竟然任命自己为首任首辅!
但紧接着众人便明白俞国振的意思:首辅之下,可以六名次辅,协助首辅分管各类事务,而次辅人选,由首辅却不是皇帝来提议!
崇祯皱着眉,他知道俞国振这个举动,只怕是吸取了大明的教训。大明后期几个皇帝,都有走马灯般换首辅和内阁大学士的习惯,崇祯朝换了四五十个首辅并不是绝无仅有。四年的任期和只能连任一次,一方面能保持政令的相对连贯性,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地控制首辅的权力,不至于形成像张居正那样的权相。
至于俞国振自任为第一任首辅,别人觉得荒唐,崇祯却觉得正常:这是俞国振为了能够彻底执行自己的意图而推出的权宜之举,想来他那个任期制,也是在向众人表明,短则四年,长则八年,之后才会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