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四章 大宋最风雅的罪官(3 / 9)
上一个年青人牵着一头牛,在田里劳作——这就是黄州东门东坡校场,“东坡先生”因为这座山坡而得名。
说是校场,也就是一片平整的地,还没有院墙。而它之所以成为校场,就是因为那处高坡。有这个坡存在,校官可以站在高处,一览训练场面。而在平地则需搭建高台——又费钱又要花时间维护。
废弃的旧校场——除了地面略平,什么也没有。
山坡最高处现在是间草屋,共三间;坡底,靠江水盖了一栋房子,有房五间,门前一片篱笆墙。
苏东坡是制举状元,换现代的话说就是杂学状元。坡底这间土屋修的很有特色:根根竹节打通联成竹管,从江中引来江水,注入屋后一个大蓄水池中。堂下台阶外有一小桥,横跨一小沟而过,若非下雨,沟内常干涸。
土屋之东,有高柳树一株,为苏轼贬谪当年所手植。再往东,有一小水井,中有冷泉,颇清冽,是诗人当年取水处而已。往东的低处,有稻田、麦田,山坡上有桑林菜圃,为一片长地,另有一片大果园——这片农场总共占地约十亩。
※※※
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
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湖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看到地上冒出针尖般小的绿苗,他会欢喜得像孩子般跳起来;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
就住在这座简陋的泥屋中,苏轼还四处吹嘘说: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
此刻,那间泥屋门没完全关拢……
看到山坡上有人劳作,徐知州并没有放缓了脚步,他连连催促衙役跟他快跑,等奔近江边小屋、听见屋里传来阵阵牛鸣般的鼾声,徐知州脸上露出微笑,他越走越慢……再接近,鼾声已响如炮轰。
徐知州停住了脚步,转身训斥那名师爷:“你听听,你听听——他哪里跑了?别人能打出如此响亮的鼾声吗。”
师爷大惭。
苏东坡打鼾的声音是一绝,他不仅一次在诗词里承认自己“鼾声如牛鸣”,实际上,这是他谦逊的说法,赵兴身临其境,可以负责任的说:彼人鼾声如大炮轰响,由此,他对彼人之妻钦佩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