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初会郑洛(4 / 5)
你,你可曾带兵打仗?可曾管理过行伍?可曾接触过兵事?你以为读过几本兵书,就知道如何行军布阵了?简直是笑话!”
他的声音变得极为低沉。“郑家三代本兵,老夫自幼就听祖、父讲授战阵之学,出仕之后也要先在边庭历练多年,掌管钱粮军械,与这些军伍混熟,知道他们的脾气秉性,各支军队的情形,才执掌兵柄。你初来乍到,连那些总兵、参将的样子都认不全,如何为我分忧?真以为你拿着尚方宝剑,那些骄兵悍将就会听你调遣?即便他们听你调遣,你可知该如何分兵派将,如何布置城防?纸上谈兵,一无足用,老夫这里可不要昔日马服君!”
后世妄人总会诟病明朝文官掌兵制度,并把明末之败归咎于此,却忽略了有明一朝两百余年,自仁宣时代九边防线体系固定之后,文官掌兵就已经形成定制。各地督抚必以文官充当,腹里也是文官拥有部队最高指挥权,明朝照样稳如泰山太平盛世,到了明末不过是延续之前制度,可见胜负与否与是否文官掌兵无关。
就明朝的军事体系而言,也只能让文官掌握部队。军卫世袭制度导致军官都是世袭将门,边军又不比腹里,人员流动性差,很多时候都是祖辈扎根于此不再变更。很容易出现某家将这种世代掌兵,在地方上形成自己势力的情况,连马芳这种逃奴出身,自普通士兵起家当到左都督的人物,自身并无根脚,一样成为了在山西盘踞一方的将门体系,子孙世代掌兵,控制自己所在地区兵权。外人根本插不进手,即便拿着兵部告身,也不一定能实际掌握部队。
戚继光入蓟镇,要带着亲兵雨中列阵才压住场面,杜松接李成梁的班,能指挥的只有自己身边那几十个家丁,原本李成梁提拔的军官他一个也指挥不动。在这种有军阀化苗头出现的大背景下,如果不以文官钳制武将,就没法保证帝位安稳,也没法保证皇帝传承只靠出生不看能力。
再者,与普通人想象不同。在边地身为督抚的大臣,并不是完全没有军事经验,只是读书好看过兵书就去外放督抚。事实上,所有担任督抚的文官,军事经验并不见得比武官差劲。他们之前都有个在基层参与军事活动的工作经历,或者掌管钱粮,或者掌管器械,再不然就是和范进一样在边地做巡按,与部队有着接触,了解军队情况。
比起眼下普遍缺乏文化的大明武官,文官既有一线实际经验,更多了理论知识上的优势。是以以文驭武是正常国家的管理模式,反过来才是非正常态,野蛮落后表现。明朝是个追求稳定的大一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