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城故事 (1)(19 / 22)
云。罗扬、姑奶奶和祖父以及祖父的鼾声就淹没在这一朵一朵的祥云里了。
吱嘎一声,罗家的柴扉院门突然被推开,进来三个人。走在前面的年纪大一些,脸上留着浓厚的络腮胡,头发已经谢顶。罗扬认得,他是县文化馆的柳馆长,常到家里来向祖父请教文物方面的问题。跟在柳馆长身后的是罗新宇和一个年轻人,他们各人抱了一只长木盒。
罗扬推醒祖父:“爷爷,柳伯伯来了。”
“噢……是柳馆长啊?”祖父抬起头,打量着来人。
“罗老师,今天又要打搅您。这是文化馆收藏的一对青花插瓶,我觉得有些不对,不敢确定,拿过来您给看看。”
“爹,您看!”父亲已经把怀里的木盒打开了。
“不急,不急,先搬桌子过来。”祖父拦住父亲,又扭头对坐在一旁的姑奶奶说,“您把我的老花镜和放大镜都拿过来。”
不一会儿,父亲搬出来一张小条桌摆在祖父面前。母亲又搬出三张椅子,重新沏了几碗茶。
两只木盒都打开了,一对青花插瓶被小心翼翼地放到条桌上。祖父举着放大镜仔细察看起来。
据说那对插瓶是县城里卖凉粉的麦老太太的传家之物,县文化馆建立之初她捐的。她的儿子麦三也因此成了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插瓶的标签上填着“明初宣德青花”,它们摆在条桌上,要祖父的慧眼给它们评定身价。
那对插瓶通体润白如玉,在瓶身正中绘有一束兰草和两只蝴蝶,一只蝴蝶落在兰花枝头,另一只蝴蝶在兰草叶旁飞舞,栩栩如生。图案是靛青色,衬得瓶体愈加洁净,在迷醉的春光里泛着青幽幽的光芒。
祖父戴一副老花镜,举起放大镜,对插瓶的每一丝釉色和每一条纹路进行观察。他一会儿摇头,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摇头。琢磨了很久,最后祖父对柳馆长说:“假的。从它们的烧制工艺和釉色可以判断,应该是民国后期出品的。”柳馆长点点头,和跟来的那个年轻人一起小心翼翼抱起插瓶送回了文化馆。据说,柳馆长连夜向上级部门写了一份有关“明初宣德青花”插瓶的鉴定报告。
后来麦三仍然留在文化馆工作,只是文化馆的展厅里再见不到那对青花插瓶。据知情的人说,那对假古董又回到了麦老太太手上。
时间如流水叮咚,匆忙且漫不经心地又淌过了两个春秋。八岁的罗扬正在向阳小学读二年级。同样是榆钱儿爬满枝头的季节,如洗的春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