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灰 色 (1)(11 / 22)
街道在消失,民居在消失,文化馆在消失,平安县城里的许多东西都一点一点地消失了。两年后,推倒的废墟上树起了一栋栋灰色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四层楼或六层楼,还有棋盘似的宽阔而规整的街道,其中有一条商业街取代了昔日的钟鼓楼而作为县城的新标志,被命名为罗马街,街道边耸立着同样是用水泥浇筑的高大的古罗马武士塑像和意大利风格的廊柱。县城和砂城相连的是一条三级高速公路,它是唯一能让县城居民感受到由一个封闭的小城建设为现代化都市的直观见证。然而,已失去昔日家园的人们并不知晓,重新屹立在他们眼前的灰色县城能否阻挡住这一个冬季从西伯利亚席卷而来的新一轮寒流。
作为新标志的罗马街是平安县城归并到砂城后一次规模浩大的形象工程,工程拉动了某些行业的经济增长,如房地产;也造就了一批失业人员,如那些被拆除掉的店铺和企业的昔日的主人们。在城市形象工程的牵引下,母亲带着麦子搬了许多次家,从平安县城沿着还未完全竣工的高速公路一直搬到了砂城市区。
从搬家的那一天开始,母亲已经没有固定职业。她先后在商场当过营业员,到邮局送过报纸,给居委会扫过马路,去市场卖过盒饭,还蹲在夜晚的街头摆过烧烤摊。此时,母亲身上已经闻不到淡淡的花的幽香,她的头发凌乱地拢在脑后扎成一束,飘散着总也洗不净的烟尘味儿。到后来,母亲终于沐浴上了砂城“再就业工程”的光辉,进纺织厂当了一名女工,她们也随之住进了纺织厂的单身宿舍楼,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红砖楼里的那间单身宿舍是纺织厂照顾麦穗母女的。一间狭小的屋子放了一张双层的单人床,是宿舍里统一配置的,麦子睡上铺,母亲睡下铺。另外有两只她们搬家时一直带在身边的木箱子和一些必备的炊具,屋子里已经拥挤不堪。
在单身宿舍楼里居住的基本上都是单身职工,没有像麦子一般大的小孩子。白天的时候,大人都上班去了,不上班的人也是在蒙头大睡(纺织厂的工人们大多数都上着十二个小时相替换的轮班),那座空洞而阴冷的红色砖楼总是显得很静谧。而幽暗的楼道里只有一只昏黄的白炽灯,灯泡还时常是坏的,这使麦子每次独自从楼道走过时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母亲已经无暇顾及麦子的感受,她要为两个人的衣食奔忙。很多时候麦子只能独自从楼道经过,上学或者放学,有时也到楼下的小商店帮母亲买一袋咸盐或一瓶醋。她望着黑洞洞的楼道,胆战心惊,如履薄冰。那时候她很相信世界上是有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