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神思·女怨(2 / 3)
卷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宝洞中,还同时藏有方从义《山阴云雪图》、《高高亭图轴》、《神岳琼林图轴》三幅无论艺术性还是商业价值皆与《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难分轩轾的画作。为什么盗宝集团没有同时带走其他三幅画作,而只带走了一幅画作的残卷?莫非他们的目标只是《富春山居图》,但这又是为什么呢?
中国明末清初姜绍书著的画史著作《无声诗史》介绍:“黄公望与曹知白及方外莫月鼎、冷启敬、张三丰友善。”
清乾隆十一年撰修的《南召县志》载:“张三丰,河南南召人,元末明初著名道人,因衣着肮脏,不修边幅,人送绰号‘张邋遢’。”史称他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衲衣、蓑衣着身。据传他曾在南召“天宝观”和方城“炼真宫”出家修道。《南召县志》中还附有明成祖访张三丰书。今南召县小店乡,古名“富春乡”,尚保存“张三丰故里碑”。据道教界推测,张三丰活动于元延祐到明永乐十五年间,即1314-1417年百余年间,因此姜绍书所言黄公望跟张三丰相友善一事,的确时代相契。
黄公望曾为了避开圣井山道观事务和世俗人的干扰,在山之别径的山腰构一堂专心画画。该屋“开门尽松桧,庭前停白鹤,窗外楚水吴烟两渺蒙”。在此屋建成后,他的道家好友张三丰曾在此屋中长住数日,与自己或是抵足而眠,或是坐而论道。为纪念此事,便借用了张三丰故乡“富春”二字,将自己这处隐居之所定名为“富春山居”。
根据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后端自识款:“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遂旋填扎,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著笔。无用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由此可见,《富春山居图》一画创稿于温州瑞安圣井山富春山居南楼,是以温州瑞安江实景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的。但为什么数百年来,大部分才识过人的知识分子却集体对此画绘于温州一事讳莫如深呢?
而且,作为黄公望道教师弟的无用师郑樗在一见此画后,为什么顿时就生出“虑有巧取豪夺者”这样近乎预言般准确的担心呢?
一个又一个跟《富春山居图》盗宝案有着这样或那样关系的问题,让胡林楠直觉到《富春山居图》这幅画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