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2)(18 / 22)
之八,烧出来的瓷器就出现淡绿色,如果含量大于千分之八并且不断增加,绿色就由淡变浓。如果铁的成分大多,那也不好,超过百分之五,不仅还原发生困难,而且颜色渐呈暗褐色,甚至近似干黑色了。由于造瓷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所以到了唐代,越窑(在今浙江绍兴、余姚一带)的美丽的“千峰翠色”瓷,就是由工人掌握釉中恰当的氧化亚铁成分(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而获得的。当时掌握这一技术是很不容易的,不仅配制釉药量要准确,含铁的成分要适当,而且还必须严格掌握窑里的温度和通风情况,使瓷器在还原焰中烧成。
在传统的技术经验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后世制作青瓷的技术更加提高,产品更加精妙。
在釉药的发明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技术也得到了发展。1976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地区发掘西周都市遗址时,发现了四种不同形式的玻璃珠和管状绿色玻璃项链。在这以前,也曾经从湖南长沙、河南辉县等地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一批白色、翠绿色、深绿色的玻璃或釉玻璃制品,色泽美观,大都半透明。据分析,它们是一些含铅量比较高的铅玻璃。可见,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技术同铅釉的发明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历史渊源也是由来已久的。
我国白釉瓷器,萌芽于南北朝时期,比较成功地烧成于隋代。到了唐代,邢窑(在今河北内丘)的白瓷已经发展成为青、白二大瓷系中的主流之一。唐代著名白瓷窑除了邢窑之外,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也是名列前茅的。1958年,在景德镇胜梅亭出土的唐代白碗,据研究,白瓷胎含氧化钙比较多,烧成温度已经达到了一千二百度,瓷器的白度也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的深远意义,在于为后来青花瓷器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上又有新的提高,是我国瓷业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向来被称为造瓷技术完全成熟的时期。在工艺过程方面,有了明细的分工,有专管火候、配料、制胎和施釉等工种。这种生产上的明确分工,既标志着瓷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专门技术的提高。定窑、汝窑、官窑、龙泉哥窑、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这五大窑和其他名窑的作品,在釉色和花纹图案装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例如龙泉哥窑运用不同的受热膨胀系数烧成的“百权碎”,龙泉弟窑的“粉青”,定窑的莹白、甜白、牙白和绣花、刻花、印花,官窑的“紫口铁足”,景德镇的月白(影青),建窑的“鸟黑兔毫”、“鹧鸪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