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吴樾血溅出洋五大臣(7 / 8)
战,广泛传播革命思想。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加上吴樾不惜一死,在正阳门火车站血溅出洋五大臣,使得清廷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当年“庚子国变”之后,清廷为挽救统治,在新政中实行“奖游学”,大量选派公费留学生出洋留学,对归国留学生授予官职,意图培养人才为我所用,想不到结果却背道而驰,反倒培养出了众多矢志颠覆清廷统治的革命党人。
清廷不会对这种情况坐视不管。针对留学生最为集中的日本,清廷与日本政府进行交涉,最终日本文部省答应清廷的要求,颁布了十九号文令,即《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其内容主要有三条:第一是中国留学生必须在清廷驻日公使和日本学堂处进行登记,包括日常活动和出行也要登记;第二是通信登记,中国留学生寄往国内的信件必须进行记录;第三是中国留学生只准住在学校的宿舍,不得外出住在其他的地方。
十九号文令意在严格限制和管束中国留学生,所以该文令一经颁布,便引起了广大中国留学生的激烈抗议,八千余留学生实行总罢课加以抵制。但在这场抗议运动中,留学生界领导层内部却出现了严重分歧。宋教仁、秋瑾等人成立学生联合会,主张全体留学生罢学回国,但以胡汉民和汪兆铭为首的学生维持会则主张忍辱负重,继续留在日本求学。这两派相互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这种情况让日本的各大报纸找到了素材,纷纷刊文挖苦中国留学生为“乌合之众”,《朝日新闻》甚至直接讥讽中国留学生不懂团结,是“放纵卑劣”的一群。
时任《民报》撰述员的陈天华,在阅读完《朝日新闻》的这张报纸后,愤慨之余,又忧时感事,悲愤不能自解,于是连夜写下《绝命辞》,第二天便在日本大森海湾蹈海自尽,欲以一死来抗议日本,并唤醒同胞。
陈天华蹈海“尸谏”的噩耗传出,三湘震动,四海同悲。陈天华曾写下《警世钟》和《猛回头》,疾呼“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仇人方罢手”,所以留日学界在同声哀悼的同时,也很快统一了意见,中国留学生们纷纷决定罢学回国闹革命。在浙江同乡会上,周树人(即鲁迅)和许寿裳等人反对集体回国,并对大家回国的动机提出质疑。秋瑾忽然从靴子里抽出一把短刀,猛地往讲台上一插,直视众人,怒挑双眉喝道:“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留学生们纷纷罢学归国,开始秘密策划各种反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