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日落瀛台,光绪之死(6 / 19)
李莲英每日都陷入了无尽的纠结和犹豫之中。
一方面,他知道光绪既然私下里骂他是“线蜡李”,自然心里对他十分记恨,因此光绪重掌大权后,一定会翻旧账,决不会轻饶了他。面对这种情况,是个人都该未雨绸缪,提前想好法子谋算出路,而索克鲁的方法,最为简便易行,只需一句话便可了结;但另一方面,如果真按索克鲁说的做了,虽说光绪不是直接死在他的手上,却是因他而死,此事若流传了出去,他在世时必成万民之敌,死后也将留下千古骂名。
这种纠结和犹豫一直持续了半个月,直到十月二十日的黎明,李莲英依然拿不定主意。
天渐渐亮了,太阳没有升起,和过去的十几天一样,又将是一个阴天。
反正躺在床上也是辗转反侧睡意全无,李莲英索性起了床,穿戴整齐,离开了住处,朝仪銮殿走去。
慈禧最近两年搬到了仪銮殿居住,李莲英一大早去仪銮殿服侍慈禧,就能在主子面前表示忠心,加深自己在慈禧心目中的好印象。
光绪的应对
仪銮殿,位于西苑中海的西岸,最初作为慈禧在西苑的寝宫而修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后,仪銮殿成为联军总司令瓦德西的办公和居住之所,后来毁于一场大火。辛丑回銮后,仪銮殿得以重建,慈禧移居于此,颐养天年。
慈禧年事已高,近来重病缠身,尤其是在十月初十过完七十三岁大寿之后,身体每况愈下,平日里只能躺在仪銮殿的病榻之上,连起身都成了难事。
慈禧自知天命将至,作为大清国的实际掌权人,在临死之前,她需要考虑的头等问题,就是由谁来接替她执掌整个国家的大权,从而确定未来的政局以及整个国家的走向。
她对光绪的确心怀怨恨,移居仪銮殿,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仪銮殿离瀛台近,便于控制光绪,以防光绪有所异举。但伴随时间的消磨,而且死之将至,慈禧又是信佛之人,因此内心的仇恨之意,早已没有当初那么深刻。对于她而言,保留光绪的性命和帝位,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为了慎重起见,在十月初十过完大寿后,慈禧便命李莲英每日正午和傍晚前往瀛台,给光绪送饭送药,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回来后向她做详细的汇报。根据光绪这段时间的表现,她将做出最后的决定。
光绪被软禁在瀛台的涵元殿内,虽然没有哪个太监敢把慈禧病重的消息透露给他,但李莲英突然一反常态,连续十几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