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16 / 23)
派人通知庆亲王奕劻和肃亲王善耆前来议事。
得知有人图谋刺杀摄政王的消息后,奕劻和善耆立即乘坐马车赶到了醇亲王府。
深夜会面,奕劻开口便道:“这件事十之八九,是革命党所为。”
载沣也猜想是革命党人干的,直恨得咬牙切齿,骂道:“这帮反贼无法无天,目无朝廷,当真猖狂到了极点!”
善耆却显得十分冷静,说道:“当务之急,是不可透露半点与革命党相关之言词,更不可全城戒严,大肆进行搜捕。”
载沣一愣,问道:“此话怎讲?”
一旁的奕劻,却捋着胡须微微一笑。
善耆解释道:“埋弹之人没有被抓到,必心存侥幸,如果我们放出此事乃革命党所为之消息,且在城中大肆搜捕,埋弹之人必定逃之夭夭。与其这样,倒不如暂且不动声色,再伺机放些烟雾,迷惑埋弹之人。”
载沣深觉有理,又问:“放什么烟雾?”
善耆没有直言,只是说道:“摄政王放心,此事交由我来处理,一定办得妥当,数日之内,必将埋弹之人抓捕归案!”言语之间,极有把握。
第二天一大早,石板桥周围布满了巡警和看热闹的民众,各家报社纷纷派来记者进行拍照和采访。
很快,北京城内各大报纸均头版头条刊登了石板桥下发现巨型炸弹、有人想刺杀摄政王的新闻,并对这一事件做了各种分析。
有报纸称,在石板桥下发现了包炸药的报纸,上面写有“伦敦”字样,而贝勒载洵和载涛刚刚从欧洲结束考察回到国内,很可能是他们两人搞的暗杀阴谋;也有报纸称,庆亲王奕劻与肃亲王善耆素有矛盾,说不定是两人中某一人策划了此事,用以将祸水引向对方;还有报纸称,此事极有可能是贝子溥伦所为,目的是想刺杀摄政王,然后篡权夺位。除此之外,报纸上还有多种言论,均分析得头头是道,都认为这起事件源于清廷内部的权力斗争,而没有一篇报道怀疑到革命党人的身上。
在各大报纸大扇舆论风的同时,在石板桥下起获的巨型炸弹,被送到了京师警察厅,并请来了在京的洋人专家进行检查。
检查完后,这些洋人专家非常惊愕,断定这不是一枚普通的炸弹,国内很难有人能制造出来,并很快给出了检查结论,指出炸弹内的炸药是外国制造的,但填装炸药的大铁罐却非常新,很可能是新近才打造的,因此这枚炸弹极有可能是在北京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