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由女人见证之年代 (3)(10 / 23)
别齐全”的女性幸结姻缘,幸福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可与她“促膝畅谈书画文学乳腐卤瓜”;“背着翁姑,偷往太湖,看她观望洋洋万顷的湖水,而叹天地宽广,或者同到万年桥去赏月;而且,假使她生在英国,谁不愿陪她参观伦敦博物院,看她狂喜落泪玩摩中世纪的彩金抄本?”
第五,我想,这一点肯定也极重要——那就是这位芸,使她的丈夫享受到“最温柔细腻的闺房之乐”,即所谓男女天伦之乐。“自此耳鬓厮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这样的一对夫妇,按林氏的说法,是“两位平常的雅人”。从他们简朴的生活中,从他们热爱游山玩水、喜阅山林泉石等大自然美的性情中,从他们“一意求享浮生半日闲的清福”的恬淡自适的生活中,“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他们的生平中表现出来。
而那“精华”又是什么呢?
林氏将其归结为一种“玩世”的哲学。他承认这种哲学有消极的一面。但是他强调,“在另一方面,现代人需要这一种玩世的清鲜的风,因为这对他是有益的”。而他认为“在中国的消极的哲学力量里,有一些东西很像子宫或山谷”,因此他进一步认为,那是一种“放浪的伟大的消极”。认为与之相反的,驱使人“向前瞻望的哲学”,亦即不断追求什么目标的哲学,实在地“比古今哲学中的玩世思想遗害更大”。因而他以相当肃然的目光看待陶渊明。
我也喜欢陶渊明的诗。我也一向以肃然的目光看待陶渊明自甘清寂无为的人生态度(因为实难做到,也只有肃然地保持大的敬意)。我也由于林语堂和沈三白两位男人脉脉含情的笔触,而坦白我所爱的女性,正是一生中可望而不可求的“芸”们。
这位芸,又据我想来,淡泊虚名维护自身真性情,如林黛玉;而胸怀大度,通情达理,又如薛宝钗。钗黛二女子的优点,在她身上双璧合一了。
用林氏的话说,这样的品貌皆佳的女子,“谁不愿意娶她为妻”呢?
她诸美德中最令中国传统文人型男人叹服的是,她见了一位美俏的歌伎,根本无须丈夫开口,便揣摩透了丈夫的心思,暗中替她的丈夫撮合娶为篷室——二房妇也。
这么伟大的女性,如此善解人意的妻子,即使在情爱观念开放得不能再开放的今天的西方,也简直“先锋”得无人可比啊!
但是问题接着就来了——他们寻求恬淡自适的生活,靠什么为经济基础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