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由女人见证之年代 (3)(4 / 23)
头还是不甘低于别人的自强,其实现目的之途径,几乎概被堵死,只留下了两条可通行之路——一条是政治表现的路,另一条是工作能力的路。后一条路,对于工人是技术经验,对于学生是勤奋精神。到了“文革”时期,连后一条路也被否定了,凭技术经验成为先进典型的工人,几乎一概被斥为“黑劳模”;靠天资和勤奋成绩优秀的学生,几乎一概被斥为“白专生”。
特殊社会允许人表现的途径只剩下了一条——政治。
“文革”时代对人说:你有企图高于别人的念头么?那你用政治表现换取吧!
“文革”时代对人说:你不甘比一切人都低一等么?那你用政治表现来拯救自己吧!
这正是许多毫无政治素质可言的中国人“文革”时期狂热无比地投身于政治表现大旋涡的原因。从这一人性上认识“文革”,据我看来,远比从单纯的政治的观点上去认识要更直接些。
终于,“文革”的政治泡沫破灭了,许多自以为抓住了什么标志自己高于别人的东西的人,到头来只不过抓了两手心的湿。知识和学历,成为时代抛给人的另一种标志,当年取代政治的唯一的标志。
这标志甚至影响着当年适婚女性的择偶观。
“给你介绍一位男朋友吧,他可是位大学毕业生呢!”
倘“他”其余条件不是很差,十之八九的适婚女性是乐于一见的。
正如今天有人对她们说:“给你介绍一位男朋友吧,他可是位大款呢!”——而她们中许多人的眼神会为之顿亮一样。
大学毕业这一条,遂成为当年中国适婚女性最高择偶标准之一。
认为自身条件优越的她们,甚至公开声明非大学毕业生不嫁。
当然,今天之中国的许多待嫁女性,择偶要求中往往也是列入这一项标准的。
但在当年,那乃是最高的标准之一。
在今天,却差不多是最起码的、最低的标准了。
当年,这一最高标准往往是前提。无此前提,某些原则如铁的女性见都不见对方。
今天,这一标准往往只不过是“参考分”。如果其余硬性标准合格,这一标准宁愿主动放弃,根本不再予以考虑。其余的标准无非是相貌、健康情况、家庭负担情况、性情等。除了学历一条,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标准几乎完全相同。
今天,其余的标准因人而异,天差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