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由女人见证之年代 (3)(8 / 23)
”指门第,“宜”意适宜)、“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等等,不一而足。
这是男人对女性的道德教化,或是男人们对有女儿的另一些男人们的告诫。
这一脉文化也很粗实。在它的批判视野里,一个女子一旦被斥为嫌贫爱富,她似乎就比为富不仁的男人可憎百倍了。
这一脉文化,大抵是那些无权无势并且没指望荣华富贵起来的男人们继承和发展的。至今批判的锋芒仍然时时毕露,而且仍大抵是同一类男人的文化声音。他们的文化心理不析自明,说透了包含着这么一种意思——“窈窕淑女”,王者好逑,权者好逑,富者好逑,“君子”亦好逑也!淑女淑女,眸子明兮。既为淑女,美目不应只望向王者、权者、富者,时不时地,也该青睐君子们些个!
这一脉文化,难免地,总会或多或少地流露出穷酸“君子”们的醋劲儿。而从古至今的中国美人儿们,时机到来,又大抵总是要义无反顾地背叛这一种文化,投向王者、权者、富者们的怀抱中去的。“君子”们醋劲儿十足的牢骚与讽刺,在她们,只不过当成诽谤,并不怎样在乎的。
第三种是聊以自慰的态度。
典型的文化代表作是《浮生六记》,作者叫沈复,大约一个半世纪前的清代文人。说他是文人有点儿不确切,因为他并不以文为生。除写了诗,大约也只写过《浮生六记》这么一本七万字左右的书。它非是一本虚构的小说之类,而是一本分六个篇章叙述夫妻日常生活琐事的书,具有自传性、自白性、纪实性,或可归于生活笔记文学。笔调平和儒雅,从容委婉,有行云流水、月清竹秀之风格。不能不承认作者文学的修养甚高,是谓文人,亦正可也。
这《浮生六记》虽入册文史,然作者生前并不曾因此书而声誉鹊起、名噪一时、获利多多。此书也不曾怎样地在世上盛传过。
应该说是林语堂使此书珠泽重现,令后代文人们刮目相看的。林氏将它译成了英文,介绍给了西方读者。于是此书的名气,就很有点儿“墙内开花墙外红”、“出口转内销”的意味了。
当年,上海某电影公司将它拍成了电影,接着又被搬上了舞台,使万千观众一洒其同情之泪。
俞平伯教授当年还编撰了《沈三白年谱》,以七万余字之书,而获名人所梳记之年谱者,大约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除沈复无第二人。
《浮生六记》的六个篇章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