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光怪之八十年代 (1)(15 / 23)
长久成为一个有为的深圳人。
进一步深化改革,人们眼盯着深圳,期待深圳拿出什么称得上是“新思路大手笔”的举措。
反腐败,人们眼盯着深圳,期待深圳给中国人一个无话可说的说法。
整顿金融秩序,整顿房地产市场,整顿开发区投资环境,人们眼盯着深圳,有人巴望从深圳曝光什么大丑闻或大黑幕,没有发生便怀疑这世界太不真实;有人暗暗担忧深圳能不能经受得住一次又一次“洗礼”,担忧这面世人瞩目的改革开放的南方旗帜还能不能继续飘扬招展下去?还能举多久,举多高?
打开电视,几乎每一天都有为深圳各行各业制作的广告和关于深圳的新闻或专题报道。
翻开报纸,几乎每一天都有关于深圳的内容。
深圳,在它形成一座城市不久,便似乎命中注定是一座大有争议的城市了。现在是,将来一个时期内,我看也必然是。争议已从官方蔓延至老百姓的心里了。
我经常听到类似这样的对话——
“为什么不能像深圳那样……”
“像深圳那样?!”
即使我自己,观念也由于深圳的影响变得相当的矛盾,相当的分裂。有时我主张或赞同什么,往往会说:“深圳便是那样的!”有时我抵触或反对什么,也往往会说:“能像深圳那样么?!”
深圳的种种信息、举措、现象使许多国人忧患,也使许多国人鼓舞,使许多国人迷惘困惑,也使许多国人心潮亢奋,使许多国人仿佛看到了中国的沮丧的明天,也使许多国人仿佛看到了中国乐观的前景。
深圳,这座有争议的城市,就是这样子,耸立在普遍的中国人的视野内了。它传播着种种关于它的信息。这些信息经常甚至是很猛烈地影响着许多国人的观念,冲击着许多国人的观念,改变着许多国人的观念,更新着许多国人的观念。深圳似乎毫不在乎国人对它的争议,似乎还因此而自豪。如同一首流行歌曲所唱——“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要做出自己的选择”。非但如此,并且它依然故我,经常制造出某些别出心裁的惹得传媒界追踪报道的“热门话题”。比如在一九九三年十月份很是热了一阵的“文稿竞价”活动。
说来最初我还是这次活动的“监事”。我允诺作“监事”,是很虔诚的。我想,这是一次典型的“深圳式”的做法。这做法未必不值得尝试。成功了,也给书刊市场提供一条有益的经验,而中国各方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