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重新解释三个中国(5 / 15)
见过世面的人了,谁离开了谁不行呢?谁又非得把谁格外地放在眼里不可呢?
几天内双方在宾馆里见了几次面,来前原本有把握谈成的几桩买卖,到头来竟一桩也没落实。这令他大为失望;对方觉得他架子大了,对他的印象不好了,也感到不爽。
离开那一座城市的前一天,他要求对方派人派车送他到机场。买卖没谈成,架子又变大了,对方本已不爽;便将他的要求又误解为摆架子了,更加不爽,便随便地找了个借口,把他的要求挡回去了。
悸惧的他,为了安全起见,买的是最早的一次航班,六点来钟就离开宾馆去往机场了。唯恐在机场遭遇到那黑车司机及其同伙,一下出租车,几近逃入了机场。
回到北京后才安稳下一颗惊恐万状的心来。然而此后,一打算要去A市,立刻便会联想到那一名开黑车的司机对他所做的那一种威胁的手势,以及那一名正式的出租汽车司机对他的忠告,于是畏缩不愿成行。半年后,连在A市的业务也都荒废了。
唉,我早已听惯了许多人对社会险恶的抱怨和切身感受。但大抵是以自己的优点说事。比如先言自己的怀才不遇,接着批评别人的有眼无珠;先言自己的卓越能力,接着感叹别人妒贤嫉能;先言自己的大公无私,接着谴责别人的私欲膨胀;先言自己的与人为善,接着抨击别人的小人勾当和伪善行径……
却很少有人承认,是由于自己身上的某些毛病恰巧与社会的某些毛病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惯性撞击,才使自己在某些时候陷于狼狈之境的。
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事,便是后种情况之一例。
而依我的眼看来,对并非处在弱势群体中的人,后一种情况比前一种情况多得多。
是以为戒。
二、小城与古镇能拯救中国文化吗?
我以我眼回顾历史,正观之,侧望之,于是,几乎可以得出一个特别自信的结论——所谓中国文化之相对具体的摇篮,不是中国的别的地方,尤其并不是许多中国人长期以来以为的中国的大都市。不,不是那样。恰恰相反,它乃是中国的小城和古镇,那些千百年来在农村和大城市间星罗棋布的小城和古镇。
仅以现代史为例,我们所敬重的众多彪炳史册的文化人物,都曾在中国的小城和古镇留下过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身影。小城和古镇,也都必然地以它们特有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濡染过他们。开一列脱口而出的名单,委实气象大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