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重新解释三个中国(7 / 15)
系。有时,甚至不得不对后者表示青睐。于是,它们便也将大都市的某些文明带给小城和古镇了。起初是物质的,随之是文化的。比如小城和古镇起先出现留声机的买卖了,随之便有人在唱流行歌曲了。而小城和古镇有了知识的青年们,对于大都市的文明自然是心向往之的。既向往物质的,更向往文化的。他们对于大都市的文明的反应是极为敏感的。而只有对事物有敏感反应的人,头脑里才会有敏感的思想。故一个小城和古镇中的有了知识的青年,他在还没有走向大都市之前,已经是相当有文化思想的人了,比大都市中的有了知识的青年更有文化思想。因为他们是站在一个特殊的文化立场,即小城和古镇的文化立场;进言之,乃是站在一种较传统的文化立场来审视大都市文明。那可能保守,可能褊狭,可能极端,然而,对于文化人格型的青年,立场和观点的自我矫正只不过是早晚之事。他们有自我矫正的本能和能力。他们一旦成为大都市中人,再反观出身的小城和古镇,往往另有一番文化的心得。古老的和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的和新潮的文化思想在他们的头脑中发酵、化合,或扬或弃,或守或拒,反映到他们的文化作为方面,便极具个性,便凸显特征。于是使中国的现代文化景观纷呈。何况,他们的文化方面的启蒙者,亦即那些小城里的学堂教师和古镇里的私塾先生,又往往是在大都市里谋求过人生的人,载誉还乡也罢,失意归里也罢,总之是领略过大都市的文化的。他们对大都市文化那一种经过反刍了的体会,也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之间哺予他们所教的学生们。
谈论到他们,才谈论到我这一篇短文的自以为的要点,那便是——我以我的眼看来,我们中国之文化历史,上下五千年,从大都市到小城、古镇,原本有一条自然而然形成的链条。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一代又一代形形色色的文化人归去来兮往复不已的身影,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他人生的初衷是要靠了他的学识治国平天下的,说白了那初衷是要“服官政”的。当不成官,他还有一条退路,即教书育人。在还有这一条退路的前提之下,才有孔门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他们之中大多数后来也都成了“坐学馆”的人或乡间的私塾先生。而且其学馆又往往开设在躲避大都市浮躁的小城和古镇。小城和古镇,由此代代的才人辈出,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地输送往大都市;大都市里的文化舞台,才从不至于冷清。古代的中国,一名文化人士,一辈子为官的情况是不多的。脱下官袍乃是经常的事。即使买官的人花了大把的银子,通常也只能买到一届而已。即使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