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制造标准(2 / 4)
些人另谋高就,或其他原因,付出的本金必须大家凑钱补还。一旦大规模上马,一个劳力有可能得付两三贯钱,对于这些苦哈哈的百姓,不是小数字,但大家凑一凑,一人一文钱就解决问题了。
不算高明的主意,但在这时代,太高明了,太人性化了。事实请来的几个耆户长与里正看了契书上几十条条款,看后一个个呆若木鸡。
百姓问,这些代笔的人就答,听到这些条款后,从几十人变成几百人,结果一起在排队要签字画押。
胡老大艳羡地说:“小九,读书人脑子好使啊。”
“胡行头,放心,不久将来,你的孩子也能读上书。”
胡老大咧着大嘴笑。
一会,所有人签字画押,逼的,就是不乐意七姐夫的那个股份,这么多人同意,并且契书上也说了,释放出劳动力,眼下劳动力是多余的,以后不管什么人,也不得再纳任何苦力进入,只能出不能进。过了这一村,再也没有这一店。过了这一山,再也没有这个庙,不签不行了。
胡老大没有让他们走。
还有,机械代替人力最大的好处它不知劳累,不管刮风下雨,霜天炎日,可它会产生磨损。不能一个部件坏了,整个部件一起更换。想要换部件,就牵涉到一个严重的问题,标准!
在后世标准无处不在,大到火箭飞机导弹,小到家用电器,锅碗瓢盆,但在中国很长时间,这个标准十分模糊。
象升,秦与西汉相当于后世三百四十几标准毫升,东汉只有一百九十几毫升,魏晋是两百零几,唐又变成五百九十几,宋是六百六十几,元是九百四十几,明清是一千出点头。
秦与西汉一斤是两百五十八克,东汉是二百二十几克,隋变成六百六十几克,隋末混乱时又变成两百二十几克,唐以后是五百九十几克。
秦与西汉一尺是二十七厘米,东汉是二十三厘米,魏是二十四厘米,唐以后是三十到三十二厘米之间浮动。
这要感谢秦始皇,否则战国七国各玩各的,更乱。
进制又不同,一丈是十尺,一斤又是十六两。一个是十进制,一个是十六进制。那么十六斤是多少两?心算好的马上能答出来二百五十六两,但二百五十六斤是多少两,能不能一口答出来?
还不是可怕的,就是同一时代同一地方,度量衡都十分混乱,有的大秤一斤能称出十七八两,有的小秤一斤只有十四五两,只要相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