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均贫富(下)(3 / 5)
那么完美,不过宋朝给佃农流动的权利,只要耕地不那么紧张,兼并不那么严重,佃农肯定比部曲又多了一份生机。
王全斌入川后,四川暴乱,它损害的不仅是宋朝将来到来的统治,损害更多的是各大主户。于是主户配合朝廷镇压兵民起义。最后四川平定,主户作为功臣,朝廷更需要他们来配合治理,难道需要那些暴民来统治这片土地吗?于是四川便做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屹立在西南。
问题便来了,制度是落后的部曲制度,朝廷又给了他们特权,在平定时就开始了严重兼并,残苛地对待平民百姓。宋九回来后反应过这个问题严重性。
赵匡胤有赵匡胤的考虑,最好是清静无为,不想再多事,国家江南,广南与河东还没收回呢。收回后又要与契丹人恶战。因此派了一些良吏下去,调节各个阶层矛盾,但还是牵就这些主户。作为更多的百姓不是呼之佃农,而是呼之旁户。实际这些旁户待遇还不及唐朝的部曲。
赵匡胤考虑到大局,然而隐患留了下来,越来越严重。
宋九对赵承宗说,想要便宜的劳力,去请旁户来吧。
这便给了王小波起义的基础。
故事开始。
朝廷于巴蜀榷茶,然后又设博买务,何谓博买务,就是垄断布帛贸易。为什么要这么做,巴蜀离京城远,粮食无法用来纳税,于是让百姓用布帛来到纳税,节约运输成本。这导致布帛价格高昂,甚至出现荆湖布帛倒流的现象。于是朝廷设博买务用来调节,主要还是为了便民的。
出发点是好的,但凡事有利有弊,这种垄断贸易,私人也可以进入,但越是权贵豪强越容易进入,本来就是暗无天日所在,这些豪强更不要脸面,投机倒把,鱼肉百姓,无所不用其极。这导致许多农民不断丧失家业田产,中小商贩也陆续失业。不能怨恨朝廷,朝廷知道,也憎恨之。
然而四川这么多年下来,权贵的利益圈形成了,谁敢动?赵匡义不敢动,宋九不敢动。就是良吏辛仲甫下去也不敢动,只能微调,减少矛盾激化。实际无论朝廷怎么去做,都化为这些土豪劣绅剥削百姓的工具。
所以宋九渴望着王小波能起义,恨的只是起义来的不是时候。
矛盾越来越激化,正好去年巴蜀大旱,王小波与妻弟李顺打着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旗号,发起起义。很快攻克青城县,接着转战彭山,彭山知县齐元振贪暴恣横,朝廷也重视巡查官员,不过让齐元振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